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2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马若瑟与中国传统戏曲——从马译《赵氏孤儿》谈起
李奭学
2019, 2(2): 169-205.
摘要:
马若瑟所译“元曲”《赵氏孤儿》(1731)是第一部西传的中国纯文学著作,1735年杜赫德首先将之收入所编《中华帝国全志》。自此以来,近人如儒莲、艾田蒲、范存忠与今人如伊维德等每诟之。据他们所见,马译舛误颇多,其中最大的一点,厥为马若瑟缺译全剧曲词,且他对中国戏曲所知有限。本文据这些论点重审马译,认为马若瑟读过不少中国传统戏曲,而所谓马译阙译曲词,恐怕也值得商榷。以后者而论,本文认为马若瑟至少透过重编,译过四阙曲牌。他多数曲牌阙译,原因有二︰其一是船期在即,马若瑟仅有七八天可译《赵氏孤儿》,因此来不及如数译之。其次,他有信致当时皇家美文与铭文学院院士傅尔蒙,提及由傅氏补足全文阙译处,即使由傅氏挂名刊出也无妨。至于马若瑟的中国戏曲知识,本文据马著《汉语札记》,认为论者过于轻忽,北曲南戏马若瑟所读不少,前者至少包括《元曲选》中的包公戏、神仙道化剧与水浒剧三类,后者之大者乃《笠翁十种曲》中李渔所谱至少半数的剧目。历来论者对马译的恶评,因此恐有言重之嫌。
查尔斯·伯恩斯坦诗学中虚无的否定经济(英文)
冯溢
2019, 2(2): 206-223.
摘要:
查尔斯·伯恩斯坦在他的《诗歌的暗音》一书中写道,他的座右铭一直是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句话:“难道你不知道‘不’是我们赋予语言的最炽烈的词?”,这表明他的诗歌与狄金森赋予“不”的矛盾悖论意义具有共鸣。伯恩斯坦的诗歌具有否定经济,这一点往往被简单地解读为纯粹的否定,因此常常被一些批评家误解。禅宗和道教在20世纪50年代传播到美国。D.T.铃木大拙博士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使禅宗在西方广为人知。他表明,禅宗哲学的虚无,不仅表示消极性,还表示多种可能性。同样地,在道教中,虚空/虚无被称为道,虚无可以在宇宙中引发多种转化,变为充盈。伯恩斯坦声称,虚无是他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主题。要理解伯恩斯坦的诗学和美学,道禅的虚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分析伯恩斯坦的一些代表性的诗歌,在伯恩斯坦的诗学中,虚无是一种挽歌力量,也是引发“荒诞玄学探究”发生的空白,旨在扩容诗学和美学至无限。伯恩斯坦的虚无是继承了艾伦·坡和迪金森所代表的美国文学传统,同时与美国后概念诗学思想以及禅宗道教的虚无的融合。最重要的是,伯恩斯坦诗歌对道禅哲学的虚无丰富了“为艺术而艺术”,体现了诗人伯恩斯坦对“为诗歌而诗歌”中诗歌悖论的超越。
艾米莉·狄金森的道之枢轴(英文)
汤姆·佩特森
2019, 2(2): 224-245.
摘要:
就现今已发表的学界言论而论,越来越多的观点,比如,Kang,Uno,Chen and Patterson,都提倡从中国文化的视角,观察体验狄金森的诗。本文将从道家的视角,揭示狄金森的作品、如何在众多概念性领域内,捕捉到了大量时常相互矛盾的视点。就道家经典《庄子》而论,狄金森的作品之所以能有如此宽广的视野、众多的视角、这只能说明她对知识有着更高的追求。狄金森形象地将自己的广阔的视角称之为“圆周视角”。有人常常将狄金森比作“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因为她的诗既无中心感、又无整体感,但从道家的角度考虑,这种批评指责恰好变成是一种赞赏。从道家的角度考虑,狄金森的透视主义(或透视观)、正说明揭示其内心的审视怀疑以及同时把握多种观点的能力。根据庄子中所表述的到家观点,这两种观察世间万物的行为恰恰代表着人的更高层次的智慧。就道家而言,每一种不同的视角、与其说是增添矛盾,还不如更精确地说,是在知识旋转的车轮上再加上新的车轴。这就是狄金森常说的圆周视角(或圆周关)。
清宫艺术中的美人——论焦秉贞《仕女图册》(英文)
金影村
2019, 2(2): 246-261.
摘要:
焦秉贞是满洲贵族统治下的清代宫廷画师,其代表作《仕女图册》以高度装饰性的风格展现了清代宫廷仕女画在视觉享乐主义上的一个高峰。女性作为男权制度下的视觉享乐载体,是贯穿中国历代仕女画的一个共同特征。但除此之外,焦秉贞《仕女图册》的重要性在于其中蕴含了诸多跨文化的要素,包括西洋绘画技法在宫廷艺术中的运用、南方文人画传统与满洲审美的结合等。与此同时,在单纯的视觉观看之外,《仕女图册》中的女性形象还体现出了汉文化与清代政治统治之间种种复杂微妙的关系。本文以《仕女图册》为例,希望进一步探究清代宫廷仕女画在图像释义上的转变,从而更好地界定此作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所发挥的审美功能与政治功能。
《误读》与“不存在”的戏仿——论埃科的批判性诠释观念及创作践行
卢嫕
2019, 2(2): 262-288.
摘要:
“戏仿”是一个古老的文艺创作现象。在实验性创作读本《误读》的“序言”中,翁贝托·埃科曾经简略地描述了收入于此作中的一系列文本实验并把这些创作兼称为“混成模仿体”与“戏仿”。毫无疑问,埃科的表述启示了本文重新思考“戏仿”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界定问题。由是,透过哈琴与瓦尔德斯思考,我们得以借助文艺类型学与诠释学的视域探讨此命题。此外,罗斯的系谱考将有助于我们以该术语之词源反思其于当代语境中的演变,并认识到暗藏于概念界定之下的真正命题。而在《误读》中,以《乃莉塔》与《碎片》为代表的两类具体的“戏仿性”文本实践不仅借由间接地演绎埃科的“批判性诠释”理念来尝试解答上述命题,还展示出了该理念如何能够从符号衍义及读者接受的角度,调和在哈琴与瓦尔德斯的“戏仿”理论中存在的矛盾,并进而启发处于不同诠释阶段的读者,以使他们能成长为被两种不同的“戏仿性”文本实践而唤醒的“批评性诠释者”。在此意义上,“戏仿”不再是一种仅仅强调技法的文艺创作现象,而它既在符号实践场域呈现为一种先锋的创作践行,又在诠释活动中演变为一种具备批判性历史意识的阅读行动。
从“间距”到“共通”:论朱利安在中西思想之间的融会贯通
董树宝
2019, 2(2): 289-301.
摘要:
从“间距”到“共通”,朱利安孜孜不倦地在中国思想与欧洲思想之间捕捉各自的“未思”,希望探寻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出路。“间距”与“之间”是朱利安创造的新概念,是他长期以来在中西之间进行哲学研究的理论结晶和思想工具,是他从事中国思想研究的具体实践的概括与总结。他摒弃了德里达和德勒兹的差异观念,以“间距”取代“差异”,令“间距”产生“之间”,以寻求一种可理解的“共通”,而且他运用“间距”与“之间”使中国思想与与欧洲思想“面对面”,相互对视,各取所长,互通有无。他在西方哲学的“存在”问题与中国思想的“生生”问题之间探索着“如何开始思”问题,最终走向了中西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
“兴”的构造:道德之现象学意向性的直接性
李志春
2019, 2(2): 302-320.
摘要:
“兴”在西方语言表述中很少出现,却在中国诗歌语言中常见,中西之诗在语言上的差异,实质是思维方式、生存方式上的差异。“兴”之独特性蕴涵,自孔子将“兴”从通名变为专名,至王夫之便有了对其运思特质的揭示。从运思、生存方式上看,“兴”是“道德之现象学意向性的直接性”:所谓“现象学意向性的直接性”,是指其意向指向(建构)是在直觉中直接进行的,不通过康德义的时空形式与逻辑范畴;“道德”是指此运思性质与胡塞尔不同,不是认知性的而是价值性的,其创生主体“道德之心”指向宇宙万物,赋予其“意义”,创生“价值意味”的存有,同时此创生过程虽在形式上没有时空,但在存有内容上有“时空”。内容上的“时间”是人们将自己生存展开的时间赋予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的时时变迁是人生存展开的化生;内容上的“空间”并非“物理空间”,而是人与事物打交道的“意义空间”,它在距离上的表述虽然不客观,却有着生存的意义。它们道出了“兴”的本质,也构成了“兴发”何以可能的全部秘密。
法国比较文学的中华视野
张寅德
2019, 2(2): 321-332.
摘要:
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文化复苏,中华文化日益进入法国比较文学的视野。本文拟就这一现象作一梳理。历史渊源和文学制度是首先的考量。这一领域的各项成果则可以通过文学关系、主题研究、比较诗学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描述。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近研究成果的检验,对异域语境变异下的中西比较文学的特殊方法路径进行反思。
年度报告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双年度报告(2017—2018)
纪建勋
2019, 2(2): 335-362.
摘要:
本文从40年的回顾与展望、学术活动与专著出版、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与世界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国际汉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翻译研究、跨学科研究、目前比较文学的主要发展趋向等九个方面对2017—2018双年度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体述评,力求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凸显问题意识以及学人对于问题的反思与破解。
访谈录
比较文学研究的问题域和方法论——杨慧林教授访谈录
杨慧林, 吴剑
2019, 2(2): 365-276.
摘要:
杨慧林教授结合他所从事的神学与人文学比较、经文辩读等研究工作,围绕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话题,以答问的形式阐述了他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问题域和方法论的看法。杨教授认为,比较文学研究需要找到生成性的、工具性的概念,而不只是采用描述性的概念,在这一方面海德格尔等西方学者对“缘构”(Ereignis)的讨论可能会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他还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不必急着建立“中国学派”,比较文学更像是一个问题域,重要的是要通过比较研究来激发出独特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
书评
潘文:《美丽国度与中央王国:1776年至今美中关系考》(英文)
李默
2019, 2(2): 379-380.
摘要:
韩南(英译):《三遂平妖传》(英文)
王珂
2019, 2(2): 381-386.
摘要:
(美)浦安迪:《〈红楼梦〉的原型与寓意》
吴可
2019, 2(2): 387-391.
摘要:
谢志超:《自由主义传统的书写者:杰克·克鲁亚克》
董伯韬
2019, 2(2): 392-39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