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18世纪的英国与西班牙——能将两部帝国史纳入同一宏大叙事吗?
佩内洛普·科菲尔德
2020, 3(1): 9-30.
摘要:
帝国史向来被视作大国兴衰交替的徵象;更确切地说,它常被视作一种历史进程的线性书写。然而大英帝国和西班牙帝国的经历却并不符合这种书写模式。本文不仅探讨了大英帝国与西班牙帝国的帝国史,同时也涉及许多其他帝国——它们有些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有的则万古长青。大英帝国与西班牙帝国的帝国史彰显了某些异于主流的兴衰模式,这些模式与历史连续性的强大力量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一方面,它们受到特定环境和全球力量失衡的影响而得以成型;另一方面,它们又拥有自身的影响力,在国际历史舞台上长盛不衰。因此光从偶然性层面来看待大英帝国和西班牙帝国的帝国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审视这些大国内外的力量平衡,以及全球社会的风云变幻对帝国性与民族性的结构性影响。历史不是对混沌的随意书写,而是对复杂性的秩序化。
侨易视域里的精英个体及其文明体“载像”——以卡内蒂与卡夫卡所表现的“犹太之奥”与“犹太之华”为例
叶隽
2020, 3(1): 31-51.
摘要:
本文以两位奥国作家卡夫卡、卡内蒂为个案,考察日耳曼文学史中的流易现象,即精英个体与文明体侨易之间如何互相作用。首先通过卡夫卡、卡内蒂两人在奥匈帝国的成长生活经历,揭示出奥匈帝国多重文化交错互融的复杂性,同时突出卡内蒂丰富的跨文化经验,分析其地理位移的“链性”及“间续”与文化交易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次,作者认为二卡氏借助抽象书本知识的帮助,完成了“中国精神之旅”的变创,形成了“犹太之华”的虚拟想象,并反过来使他们努力追求中国精神的“高简”原则。通过对这两个个案的考察,作者令人看到精英个体与文明体侨易之间“前者经由后者而规训与成长,后者则通过前者来展现和发展”的相互关系,确认了精英个体的“个体载共”意义,同时展现了奥国、犹太与中国通过精英个体的精神漫游所形成的复杂文化关系。
《红楼梦》之酷儿解读——“意淫”式的男同性爱及其当代意义
王珂
2020, 3(1): 52-68.
摘要:
《红楼梦》的情爱观以“意淫”与“皮肤淫滥”相对立,在同性爱方面以贾宝玉及其四位密友的特殊友谊为前者的具体表现。本文旨在解读这种独特的“意淫”式的同性爱,考察后世衍生作品对这一主题的接受和曲解,并提出这种同性爱模式对当代酷儿理论及华人社群性少数运动的可能启示。
“海国新奇妇有髭”——晚清域外游记中有关妇人生须的“观察”与跨文化想象
王宏超
2020, 3(1): 69-89.
摘要:
在晚清域外游记中,有一种对西方女性的“观察”,即认为西方女性是“生须”的。这一记述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记述者都是“亲眼所见”,而且这种描述并非孤例,散见于许多文献之中,如张祖翼的《伦敦竹枝词》、王以宣的《法京纪事诗》、张德彝的《三述奇》、袁祖志的《瀛海采问纪实》等。西方文献中有关于女性生须的记录,多以神秘、畸形和猎奇的态度记述之。中国史籍中有关妇人生须的记载史不绝书,或用以描述蛮夷之貌,或用以暗示灾异之兆,或用以呈现报应之果,或用以彰显祥瑞之象。总之,中西文献中女性生须的记载都可归为本文化中“异质”因素。在晚清中西交通之后,出洋的中国人将对于本文化“异质”要素的理解转化为对于“异文化”的观察。有关西方妇人生须的“观察”,虽为记述者之“亲见”,但“观察”之结果是由观察者的文化立场所决定的,其中包含着大量想象的成分。何天爵在《本色中国人》中所记述的一则误解事件,则足以证明这种对异文化的“在场观察”,根本上也受到了跨文化“想象”的影响。文化观察的结果,并不因观察距离的拉进而改变,异文化的形象,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
维吉尔的罗马重构
娄林
2020, 3(1): 90-100.
摘要:
“罗马”,无论作为实际的政治存在,还是文学、宗教和哲学表达中的“意象”,在西方思想中都极具重要性。本文以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中关于罗马形象的史诗叙述为例,试图传达出维吉尔对罗马民族天命的认识,通过战争确定罗马的“无限的统治权”,最终罗马将不断扩张,并容纳所有征服之地。这一点既是我们认识西方的关键,也是必须警惕之处。
“哲学的改造”:杜威如何论“科学”?
龚世琳
2020, 3(1): 101-114.
摘要:
20世纪初,约翰·杜威接过自然科学的伟大先驱弗朗西斯·培根手中挥舞的大棒,以“今人”的姿态继续猛烈地冲击“古人”,试图将“自然科学”的合法性扩展到道德和社会领域。他郑重宣告,“哲学的改造”不仅要完成“自然科学”的神圣时刻,更要将这一神圣时刻径直转化为世俗世界的本质秩序。“科学”作为杜威改造哲学的工具,不仅要在哲学内部宣告其“权能”,更要使这种“权能”进入“政治”,“科学精神”的载体正是未完成的美利坚合众国或曰杜威理想中的美国。
新春秋学“臆断”《春秋》与中唐经学诠释范型的转换
李丽琴
2020, 3(1): 115-135.
摘要:
作为一种新的经学诠释范例,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新春秋学在诠释体例、诠释原则及对经学的理解形式等方面均与此前的经学诠释有所不同。在此意义上,新春秋学新释《春秋》的诠释学活动成为中唐经学诠释范型转换的一个转捩点。但新春秋学沿循圣人心意探抉《春秋》大义的诠释学理解也同时面临“臆断”和“穿凿”的批评。在此,透过经学诠释学的视域,所谓新春秋学的“臆断之弊”,是对解释者在自己时代的特殊历史视域中代圣人立言并从而预先假定圣人意图所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质疑;而新春秋学新解《春秋》的所谓“臆断”和“穿凿”之嫌,仍然受制于他们自身所属的《春秋》文本的传统理解的“效果历史”的影响。对《春秋》文本真理和规范权威的必然性的确定,以及以《春秋》三传的诠释传统脉络为解释基础的限制,使得新春秋学诠释学理解的可能任意性受到限制而不至于“穿凿”《春秋》。
述异与传教:吴板桥英译《白蛇之谜:雷峰塔传奇》(1896)研究
姚达兑
2020, 3(1): 136-150.
摘要:
1896年,美国来华传教士吴板桥将中国神怪小说《白蛇精记》译成英文,题为《白蛇之谜:雷峰塔传奇》出版。经考证,该译本所据版本为清代玉山主人所撰小说《雷峰塔奇传》。吴板桥的翻译明显是一种改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故事单元的重组、叙事方式的改变和内容的删改。为吸引西方读者,吴板桥的译文采取了西方小说的叙述形式并加入了西方价值观念。同时,其译文中还夹杂着吴板桥对中国信仰和社会现状的批判。吴板桥认为中国人有一种狂热的偶像崇拜,中国人的思想状态需要基督教的福音来改造。这里应当警惕和批判的是:翻译《白蛇之谜:雷峰塔传奇》对吴板桥而言,正是刻意描述异教中国、批评中国现状,向西方读者传达了一种急切需要在华传教的理念。
访谈录
全球化视野下的美学和艺术发展——柯蒂斯·卡特访谈录
柯蒂斯·卡特, 韩清玉
2020, 3(1): 151-157.
摘要:
作为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柯蒂斯·卡特集中在分析美学、亚洲美学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等领域辛勤耕耘。他于2010—2013年间担任国际美学协会主席。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召开的第21届世界美学大会上,专门设有圆桌会议讨论“柯蒂斯·卡特与当代美学”议题。在本次访谈中,卡特先生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会议。然后,他讨论了分析美学特别是有关阿瑟·丹托与诺埃尔·卡罗尔的一些重要问题。他主张美学家不应该仅仅对艺术的语言感兴趣,更应该关注艺术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所扮演的角色。柯蒂斯·卡特在美学研究对象方面持有开放的态度。他指出,了解在亚洲文化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并趋于全球化的视野,这一点非常重要。
书评
姚达兑:《近代文化交涉与比较文学》
孙凌钰
2020, 3(1): 161-164.
摘要:
张敬珏:《无界有文》
刘倩
2020, 3(1): 165-168.
摘要:
姜哲:《〈论语·学而〉英译选本汇校集释——以理雅各〈中国经典〉第1卷为底本》
李新德
2020, 3(1): 169-172.
摘要:
杨慧林(顾问),高旭东(主编):《比较文学基本范畴与经典文献丛书》
赵男, 叶雪怡
2020, 3(1): 173-178.
摘要:
会议综述
“文学民族志”与文学人类学的“人类学性”——文学人类学第八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侧记
赵周宽
2020, 3(1): 179-189.
摘要: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比较文学青年论坛侧记
柴婕, 周小玲, 周君
2020, 3(1): 190-19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