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现代汉诗如何自处?——挑战与机遇
奚密
2020, 3(2): 211-222.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1
摘要:
本文大体分为三部分,为笔者在2019年8月举行的中文与比较文学协会双年会上的主旨发言。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笔者对现代汉诗在英语国家的研究状况—尤其是在北美与欧洲—进行了系统的历史回顾。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聚焦中国从古代到20世纪间的结构剧变。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与文化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令现代诗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包括诗歌角色与功能的重新定位、传统美学标准的延宕,以及诗歌读者群重建的迫切性与必要性。从另一层面来讲,现代汉诗所面临的历史挑战与美学挑战也为整个学者群体提供了机遇。本文的第三部分即剖析了现代汉诗在中国现代史中所扮演的先锋角色。
从汉画像石“鸟”图像到“铜奔马”的时空隐喻——以跨文化视域下“物像倒置表现”的视觉诠释为逻辑起点
马凯臻
2020, 3(2): 223-260.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2
摘要:
本文从汉画像石艺术这一人类视觉文化基因库中,提取“物象倒置表现”这一经典的视觉方式进行梳理与归纳,并将这一视觉方式置于世界艺术,包括原始艺术、古典艺术、民间艺术的跨文化视域中,进行“原始”与“科学”两种思维及视觉方式的并置比较与思考,进而以此为逻辑起点,梳理、辨析及诠释从汉画像石“鸟”图像到“铜奔马”的时空隐喻,探索其“原型”的编码方式,从而在艺术学与人类学的意义层面上,实现对早期人类这一独特的视觉方式的基本描述。
李泽厚与《诺顿理论与批评选》
张旭春
2020, 3(2): 261-275.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3
摘要:
李泽厚的《美学四讲》部分内容入选《诺顿理论与批评选》对于新世纪中国文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将集中讨论选篇中几个最具李氏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原创性问题:1)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新中国考古发现以及中国艺术发展史融合起来,独创性地建立了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为核心的“原始积淀说”美学理论;2)用“自然的人化”改造了康德的两种“符合目的性”,并对康德的“主观的普遍可传达性”和“共感”论进行了科学的解释;3)用“人的自然化”对中国古典文论“文气—骨力”说进行了现代诠释,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中国古典文论是否也可用于阐释西方文学的再思考。
在早期浪漫派和歌德之间:论本雅明的《荷尔德林的两首诗》中的文学思想
姚云帆
2020, 3(2): 276-288.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4
摘要:
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释是20世纪诸多思想家阐发其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这些解释中,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的诗阐释》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释长期并未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在其学术生涯的早期,本雅明对荷尔德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荷尔德林《诗人之血气》和《羞愧》这两首诗的比较,本雅明试图呈现文学作品的真理内容(绝对形式)和其在作品中的显现形式之间的张力,并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文学评注,展示文学具体而普遍的直观—精神结构。这一解释体现了本雅明文学思想从倾向于早期浪漫派思想到转向歌德以“自然”概念为中心的艺术理论的趋势。
从玛丽莲·梦露到三岛由纪夫——森村泰昌的表演和摄影艺术中的性别与文化身份
黄碧赫
2020, 3(2): 289-300.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5
摘要:
日本当代艺术家森村泰昌以他戏仿西方经典绘画和电影剧照中的女性形象的表演和摄影闻名。本文以森村泰昌戏仿美国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的《玛丽莲系列》(1996)和近期完成的项目《安魂曲》中挪用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形象的“烈火的季节”一章(2006)为例,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分析森村泰昌的表演和摄影作品。通过比较玛丽莲·梦露在《七年之痒》剧照中的形象与森村泰昌的《自画像(女演员)/白色玛丽莲》和《自画像(女演员)/黑色玛丽莲》,考察艺术家如何通过自己的男性身体挑战异性恋男性的凝视和固化的性别身份。同时,作者将艺术家的作品放置在战后美日关系的语境之中,分析两位被挪用对象玛丽莲·梦露和三岛由纪夫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三岛由纪夫在《蔷薇刑》(细江英公 摄)中的形象和森村泰昌在“烈火的季节”中的戏仿,探寻森村泰昌如何由个体的性别展演透视国家的文化性别。
文学的他缘——波德莱尔《恶之花》的“现代性—缘域”重释
何光顺
2020, 3(2): 301-317.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6
摘要:
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现代性”问题,不能仅从西方文明内部发展的单一视角和逻辑来进行考察,而可引入中国文学所注重的缘域精神,以有助于揭示其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滥觞期的典范文本所具有的独特品质。中国文学的缘域境界在古典时代发展形成,它主要是指文学作为一种非疆域的人文现象所强调的物性、神性、人性的和谐状态及其对感性生命的直观。波德莱尔《恶之花》的“现代性—缘域”则是在看到物—人—神关系在工业和资本裹挟所带来的破碎境况下去展开重建中的创造。这种“现代性—缘域”的创造,在逆反形而上学本体论主宰的西方古典文学中,深入到现代文明的血脉和骨骼处,创造出一种充满内部差异、矛盾的新型文学样态,即:在逆反形而上学绝对之善中对都市之恶的发现;在逆反哲人王的独断权威中对都市大众之无名和隐匿状态的展现;在逆反古典和浪漫主义理想型写作中对象征型写作的实践。而这也形成了波德莱尔诗歌的缘域、政治的缘域和文化的缘域的三重维度,并值得研究者发掘和重视。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小说
林晓霞
2020, 3(2): 318-334.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7
摘要:
歌德在19世纪20年代后期对世界文学的创造性阐释有助于后拿破仑时代的形塑。世界文学的复兴已成为当今东西方学者关注的另一个前沿理论课题。尽管学者们经常争论全球化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好像全球化是受文化环境变化影响的既存实体,本文认为伴随着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消除,以及东方文化和文学的崛起而呈现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知识生产的全球化是有助于世界文学的发展的。此外,本文还以流散知识分子埃里希·奥尔巴赫、爱德华·赛义德、凌叔华为例,对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及其关系进行了概述及诠释。
哈代《无名的裘德》与中国文学文化
费小平
2020, 3(2): 335-354.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8
摘要:
19世纪后期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生前推出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1895),是作者思想上、艺术上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也是与《苔丝》《还乡》并驾齐驱的所谓“知识分子小说”。它在主题、情节和文化层面上与中国文学(这里的“文学”是广义的概念,包括影视文学)及文化存在诸多“似曾相识”之处。二者之间不一定存在事实性影响关系,但彼此存在着跨越时空的共同“诗心”“文心”,构成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前提。我们可通过大量文本材料,总结出与此相关的共同“诗心”“文心”,挖掘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探寻文学发展的规律,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作出切实的文本化贡献,歌德所主张的“世界文学的时代”也能得以更为有效的推进。
17卷《中外文学交流史》编撰回顾与反思
钱林森
2020, 3(2): 355-366.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9
摘要:
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刊行的17卷《中外文学交流史》丛书,立足于大量的文献史料,借镜相关理论资源,以外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叙事,中国作家的外国文学接受,不同文化语境对相关思想命题的不同观照为立论的维度,并反思学界已有的研究范式及理论,呈现文学交流的内在生命力和鲜活的历史现场,促进学科自觉意识的发展,深受国内外学界的赞许,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其中不少卷已成功实现多种外语版权输出,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反响。
访谈录
医学人文,2019冠状病毒病与《全球化疗愈》:——唐丽园教授访谈录
唐丽园, 曲洋
2020, 3(2): 367-375.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10
摘要:
作为当代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的领军型学者,唐丽园教授在环境人文、医学人文领域深入探索多年。其新近出版的专书《全球化疗愈:文学,宣传,关怀》是又一部医学人文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著作。该书就全球性疫情所产生的污名化,以及世界各国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因医疗资源分配不平等而产生的“结构性暴力”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文学以及人文学术作品能够使得我们对他人的痛苦与损失怀有同理心,并为灾难中的个体提供意义指向与关怀。在新冠肺炎全球肆虐的当前语境下,这一学术专著的出版无疑更具有特殊意义。在本次访谈中,唐丽园教授分享了本书的写作缘起,以及她对于医学人文领域研究趋势和新冠疫情的思考。
书评
王嘉军:《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
毕晓
2020, 3(2): 379-383.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11
摘要:
傅朗:《社会主义视野下的世界主义:1945?—1965年间的中国文学世界》
徐杭平
2020, 3(2): 384-387.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12
摘要:
方维规:《概念的历史分量》
金雯
2020, 3(2): 388-391.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13
摘要:
张禹:《中国十九世纪家族内的弹词写作:纽带与界限》
刘雯佳
2020, 3(2): 392-396.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1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