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汉语基督宗教小说的翻译或创作首见于晚明,但大盛于有清一代。其时法国天主教士开始用汉语撰作小说,第一篇题为《梦美土记》,受西塞罗的《西比欧之梦》影响甚巨。不多久,来华的基督教宣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也开始撰写小说。米怜的《长远两友相论》实为一叙事化的教义问答,但以小说的身分流传甚久,截至民国初年都还在印行之中。马礼逊和米怜各自戮力创作,目的在拯救个人的灵魂,以期使他们免于世俗的诱惑。时序进入清末,基督教小说家日渐增多。不论洋人或华人,这些小说家多以生动的文笔进行创作或翻译,目的在解中国人于倒悬,藉以拯救这个国家的国魂,最佳的例子是应傅兰雅所举办的“时新小说”的征文而撰的小说。傅氏本人不事创作,但应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