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5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被作孽”与“自作孽”的悖谬及其消解——从《李尔王》读解“终极关怀”
杨慧林
2022, 5(1): 7-16.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01
摘要:
自保罗·蒂利希提出“终极关怀”的命题,这常常代表着根本的价值理想。然而蒂利希的进一步讨论,恰恰是针对“自以为义”的神话;弗莱接续这一话题,则干脆是回到截然相反的“初级关怀”。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就此提供了生动的解说:“被作孽多过自作孽”的幻想,其实正是“自我神圣化”和“自我合法化”的虚妄;理性、历史甚至信仰的悖谬,又不断重构“终极”的问题,因为被误以为“终极”的种种追求可能正是“终极”之所以缺失的根本。本文试图将莎士比亚的文本还原于“天下出了乱子”的历史语境,从蒂利希和弗莱的讨论重读《李尔王》,也经由本文的读解为“终极关怀”提供一种文学的解说。
作为存在诗学的时间政治:鲁迅文体析论
张旭东
2022, 5(1): 17-46.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02
摘要:
本文考察了鲁迅散文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时间政治。作者认为,记忆与遗忘的二元对立为解读和重构鲁迅存在观的时间形态提供了切入点。本文旨在揭示,时间政治是推动和启发鲁迅写作的叙事和批判能量,使其能够进入一种激进的虚无主义,通过使历史时间更为充实、更加紧凑和更有成效,来驳斥和救赎历史时间。本文将鲁迅的时间政治划分为三个领域:首先以鲁迅借助严复对赫胥黎《天演论》的翻译挪用进化论为研究对象,对鲁迅的宇宙时间政治进行了考察;此处的关键因素并非鲁迅对达尔文进化论理念间接和粗略的了解,而是他早期接触的西方实验科学与数学科学,以及他在地质学、采矿、工程学以及最终在日本接受的生物学和西医培训。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与作为宇宙秩序的自然进化法则交织在鲁迅的文学表现、叙事和政治理念当中;它保留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因此是非政治性的、历史的,甚至是时间的立场。相对于世俗而具体的社会政治,它常在仅由“过渡形式”或“中间事物”所构成的“进化链”中被否定和取代。鲁迅的时间政治的第二个层面,即是在这种时间政治的时间性基础上,建构一种生命自成一条路、消灭或打击一切阻碍它的事物的存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首要性。鲁迅时间政治的第三个方面,也是最深层的方面,在于他作为一种写作的散文风格,一种作家意识的自觉。这种自我意识经由一种策略性和稍显刻意的“混合风格”(笔者认为,这是他散文创作的一个中心特征)以及一种二次建构的形式象征性地得以实现;后者多以他笔下的众多序言和与之对应的散文集为例。笔者认为,正是在这些时刻,我们才得以识别五四以降在启蒙运动影响下产生的小说和报告宣传文学之后,鲁迅文学的“二次诞生”抑或“二度降临”。正是通过鲁迅文学更为“自然”的、以小说形式完成的初绽与第二种更政治化、更为自觉的混建风格之间由过渡而生的罅隙,我们才能批判性地定位和分析鲁迅的文学作品,并将其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起源,以及其历史性、审美抱负和存在政治的具象体现。而这一作为存在诗学的时间政治归根结底亦是厘清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辩证关系的重要途径。
激情形式与思想意象:论浪漫小说的精神史意义
胡继华
2022, 5(1): 47-66.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03
摘要:
浪漫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更是一种激情形式以及一种思想意象。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时代,小说完成了从激情形式到思想意象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本质上乃是一场精神史范式的革命。首先,浪漫小说乃是浪漫诗的典范形式,而浪漫诗是进化的宇宙或总汇诗,浪漫小说因此成为无所不包且永无止境的激情形式。其次,浪漫小说就是一本浪漫之书,作者创作、公众参与,主体充满激情的介入将世界浪漫化了;同时,小说与史诗共血脉,在历史的关联上成为“诗之诗”或“源初之诗”。第三,浪漫小说是浪漫新神话之具体形式,趋向于以隐喻方式将“感性的宗教”和“理性的神话”建构为一个自律的象征世界,同粗糙、甚至残忍的“实在绝对主义”保持一种审美的距离。
(跨)国族语境:中国先锋派的俄国诗学
初金一
2022, 5(1): 67-82.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04
摘要:
中国80年代一般被视作以面向西方世界和现代化为主题的时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俄苏文化在中国影响的终结。对于80年代的中国作家来说,50年代以来形成的具有俄苏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性文化依然持续性地塑造着中国文学。本文从80年代中国先锋派诗人对俄国诗歌的阅读,来管窥全球社会主义文化在80年代的新方向。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中国问题
李庆本
2022, 5(1): 83-97.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05
摘要:
“中西二元论”构成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中国问题。我们需要从“世界的中国”而不是“世界与中国”的角度,采用跨文化阐释的理念与方法来解答比较文学的中国问题,要突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窠臼,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西二元平行比较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有机结合起来,遵守居间之中道。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中寻找共同的文学性,而不是追寻仅仅基于西方文学基础上的文学性,理应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学术追求。
邂逅苏联人:革命旅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世界文学
王璞
2022, 5(1): 98-110.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06
摘要:
在安德烈·纪德看来,旅行文学俨然是一种与异乡新人类在文本和文化政治层面的邂逅。作为20世纪中国革命旅行文学全面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在中国革命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一系列游记作品中探索了他们与苏联人的邂逅,并试图将这些相遇置于20世纪上半叶苏联游记的全球谱系当中。
交响乐与象征主义文学结构模式的嬗变
李国辉
2022, 5(1): 111-122.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07
摘要:
法国文学从古典主义时期到18世纪末期,基本上使用的是理性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关注语言的陈述功能。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界普遍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旧有的理性的结构模式在很多文学家看来,已经无法适应复杂的、深奥的自我意识。法国象征主义理论家威泽瓦利用瓦格纳的交响乐形式,一方面建议把文学变成无意识的音乐,这带来了非理性的结构模式,另一方面主张理性的结构模式与新的非理性的结构模式的综合。马拉美和迪雅尔丹分别在诗和小说中实验了这种综合的做法。交响乐不仅带来象征主义文学结构模式的嬗变,而且让新的模式成为整个西方现代文学的原型。
从“即生言性”看自然情感与道德情感之关系:以《性自命出》为契机
李志春
2022, 5(1): 123-140.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08
摘要:
对情感问题的阐发有“自然情感”或“道德情感”两种介入取向,其间的交融关系有待澄清,从“即生言性”的视角以《性自命出》为契机是有益的尝试。通过古今分梳可知,自然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辅相成,一方面自然情感有它的方向与内在规定,会对人成就道德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自然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先在”的内容(生物遗传、伦理生活及其精神骨架)为契机,具有道德属性,并在“小我”与“大我”间形成阐释的循环,其整体兼具活动性与目的性。传统执于一端的文论研究建立在主客二分的结构上,只是对情感的一种外部反思。文章认为对情感的研究还应有另一条进路,即一种整体且内生的情动观。
符际翻译模型与跨文化影视实践:以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毗湿奴形象为例
张浩轩
2022, 5(1): 141-169.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09
摘要:
尽管罗曼·雅各布森的符际翻译概念使我们能够通过翻译研究的棱镜探讨电影,但以逐字翻译为中心的语言到非语言的二元传播范式往往会忽视电影的非语言先验材料。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将从符号学翻译模型的角度对这些非语言材料进行严格探究。本文提出了一个多层次的符号学翻译模型体系。这个系统由两个层次组成:文化和符号学。在这一系统中,每一种符际翻译模型都被认为是一种跨层次组合的结果。这种组合与特定文化系统中的特定类型的媒介系统有关,代表了一种“观察”文化视角。电影制作方常通过符际翻译模型进行翻译,并同时设法协调他们的跨文化符际翻译实践。通过李安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毗湿奴形象的个案研究,笔者探讨了电影制作方对符际翻译模型的运用。本文将结合所提出的系统模型阐明李安是如何运用符际翻译模型来展现这一影视形象的。
新世界文学和数字时代的比较文学——被忽视的2017美国比较文学学科“海斯报告”
曲慧钰
2022, 5(1): 170-177.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10
摘要:
2017年出版的美国比较文学学科报告未能如前四份一样引起学界的重视,国内外学界少有引用,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诚然,报告呈现的广阔视角、相对庞杂的论题和兴盛已久的生态视角未能如标题所示,为比较文学的未来提供一个清晰可视的方向。但作为新数字时代的学科报告,“海斯报告”集稿方式的网络化、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对数字人文的关注、对世界文学的探讨显示了以其为代表的比较文学研究新范式的转变,其贡献正在于对比较文学所做出的重新构想,在学科间达成平衡、民族间进行对话,对生态环境和新兴技术予以关注,为新时代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有效参考。
书评
(美)玛乔丽·佩洛夫:《虚薄:一场微观诗学实验》
冯溢
2022, 5(1): 181-185.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11
摘要:
刘阳:《事件思想史》
冯雪峰
2022, 5(1): 186-189.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12
摘要:
(意)宝拉·沃奇:《视频中国:小屏幕上的现实》
胡婷婷
2022, 5(1): 190-192.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13
摘要:
(美)艾朗诺:《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夏丽丽、赵惠俊译
侯梦琰
2022, 5(1): 193-196.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1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