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7卷  第4期

特稿
《远游记》的文学与史料双重价值探索——兼论其汉译名更改之理由
金国平
2024, 7(4): 5-33.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401
摘要:
《朝圣之旅》——原译名《远游记》,是16世纪葡萄牙探险家费尔南·门德斯·平托(Fernão Mendes Pinto,约1514-1583)以其在中国及远东地区的丰富旅行经历为蓝本,所撰写的一部纪实性游记文学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拓宽了文学的表现形式,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明代中国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的珍贵窗口。尽管书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想象和时代色彩,但对中国城市的细致描绘无不流露出对中华文明的深深好奇与敬意。作为一部虚实交织的文学作品,《朝圣之旅》在文学史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真实性的批判性思考。书中关于双屿港的消逝与澳门的崛起的叙述,与历史事实不谋而合,进一步印证了其作为史料的价值。作为地理大发现和全球化初期的重要文献,它巧妙融合了文学的美感、历史的深度、探险的激情和批判的敏锐,映射出当时欧洲对东方世界的复杂认知与丰富想象,为对殖民扩张的批判性思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视角。《朝圣之旅》不仅记录了葡萄牙人在东方的经贸往来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程,更为研究全球化的早期阶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的影响力横跨文学与历史学界,启发了对文化多样性和全球互联的深刻思考,提醒我们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次文学上的探险,也是一次对历史、文化和人类认知的深刻反思。
三顾荷马——晚清·史诗·《伊里亚德》
李奭学
2024, 7(4): 34-53.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402
摘要:
荷马是西方百代诗宗,明末就已在中文世界现身。逮及清末,因为其时世界史或希腊史的著译大量出现,荷马和尤为《伊里亚德》的史诗大受注目,广泛为人讨论。此时中国有识之士渴求新知,无不透过各种渠道认识世界。基督教传教士和日本学者,系介绍荷马的两股主力,对《伊里亚德》的论述尤其不遗余力。在他们笔下,荷马是希腊第一位历史学家,其次才是位优秀的诗人,与众不同。同理,《伊里亚德》在他们笔下也是有关远古战役的史撰,继而才是记载天神天祗的神话书籍,和我们今天所见略有不同。
专题·纪念乐黛云、孙景尧两位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中西文学文化比较分析的方法论反思
张旭东
2024, 7(4): 54-66.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403
摘要:
本文首先关注中西方知识和文化传统的比较方法的复杂性,指出传统的“影响”和“平行”研究方法已无法捕捉这些文明系统之间的微妙差异。进而批评这些旧方法,认为它们仅限于表面上的比较,往往忽视了塑造各自传统的丰富历史、政治和文化细节,指出现代的比较任务需要重新思考方法论,以更好地反映中西方动态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不断演变的身份。为此,本文尝试提出了五个引导原则,以构建更具有批判性和阐释效力的比较框架,即:1)关注主题和主题学研究;2)建立共享的“策略性封闭”的参考框架和历史视野;3)追踪集体性的“行动中的人”,强调动态互动(如社会政治运动或意识形态的转变)及其彼此间的“共振”“共鸣”;4)在普遍概念中处理特殊性,在关联系统中组织具体案例分析;以及5)追求整体性诠释。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比较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还应扎根于真实的社会政治背景。通过探索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产生共鸣的特定主题,认为学者可以在尊重文化独特性的同时揭示共同的人类经验。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论的一大特点是关注历史和政治力量,认为这是进行中西方有意义比较的关键。呼吁国际学界通过这一框架创造性揭示中西方文化、知识和政治领域如何相互影响、并持续塑造彼此。最终,作者展望了一种比较方法,它不仅推动对文化融合和差异的更深入理解,还超越静态的文化观,采用一种动态的模式,全面理解每个传统的独特复杂性和更广泛的影响。倡导这种方法不仅正视了差异,还为人类共同经验的全球对话做出贡献。
意大利汉学家数学家瓦卡的中国之行——把中国科学介绍到西方
狄霞娜
2024, 7(4): 67-79.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404
摘要:
1907年,意大利数学家乔万尼·瓦卡(Giovanni Vacca)从热那亚出发,前往中国进行了一次深具历史意义的科学探索之旅,旨在收集中国古代数学文献、考察中西科学交流的历史,并呈现一个真实且未被西方全面理解的中国。在这为期两年的旅程(1907—1908年)中,瓦卡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数学的独特性,还对《易经》中的二进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他通过大量实地考察和文献收集,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不仅拓宽了西方对中国科学的认知,也为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源。2016年,瓦卡的旅行日记及其收集的相关资料在意大利编辑出版,为当代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文献。本研究不仅介绍了瓦卡此次中国之行的学术成果和他在西方汉学界的学术地位,还深入分析了他对于中国科学为何未能在古代得到充分发展的个人见解。瓦卡认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受到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尤其缺乏与外界的有效互动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科学的创新和传播。然而,瓦卡也高度评价了中国传统科学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领域的独特贡献,认为这些领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独特智慧。此外,瓦卡提出,中国的科学发展道路虽然与西方不同,但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得中国科学能够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展现出与西方科学互补的潜力。作为西方了解中国科学的桥梁,瓦卡的研究为后续汉学研究及跨文化科学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工作不仅加深了中西科学认知的理解,也为后世提供了有关古代科学思想与方法的宝贵视角。
孙景尧先生治学之道论略——兼论“三结合”法则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意义
刘振宁
2024, 7(4): 80-92.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405
摘要:
孙景尧教授终身致力于比较文学的命题研究与学科发展,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从自我研究领域的突破中推求新径。尤其在生命的最后十载里,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频繁奔赴黔地进行田野考察和拓荒实践,提炼总结出了中外理论、中外文本和田野调研“三结合”新法则。借助法则自在的互文同构关系,不仅实现了其个体治学方法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了一批更具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而且在方法论上助推了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创新性发展。由“守正”“创新”“求是”“明道”四个递进维度切入,既能照见孙先生“勿为株守,拓新求真”的治学精神,又能洞见“三结合”法则的化生逻辑与实践意义。
专论
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的过程构建——《沧浪诗话》首个英语全译本汉语底本探究
钟厚涛
2024, 7(4): 93-106.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406
摘要:
1996年,中国宋代经典诗话类著作《沧浪诗话》首次被全文翻译成英语,该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与所产生的影响后效,对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升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国际传播效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译者陈瑞山在信息编码、转码和解码过程中,对于翻译底本进行了选择性把关,打破了对汉语权威底本的侍从主义模式,转而刻意强化了与德语全译本的对接。这种版本偏差、范畴重置和译者的主体审美与权力凌驾,有效突破了郭绍虞《校释》本的信息茧房和话语垄断,也为英语全译本对于《沧浪诗话》的译文呈现和义理阐发提供了不同的思索路径,推动该译本成为汉语、英语和德语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与冲突、调和与平衡的产物。
杜诗翻译的边界——以迈克尔·伍德《沿着杜甫的足迹》为中心
戚悦
2024, 7(4): 107-127.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407
摘要:
迈克尔·伍德和他的电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已为很多中国观众所熟悉,而他最近出版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沿着杜甫的足迹》一书尚不为国内文化界所知晓,但可能比纪录片有着更加耐人寻味的学术含量和文化意义。伍德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够突破翻译的边界,与我们所有人对话”,实则不同语言的文化之间要实现对话,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语言的翻译和转换。因此,无论在翻译理论还是翻译实践中,恰好存在“翻译的边界”问题。就杜诗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翻译而言,其外译工作不同于一般汉语文本的翻译,而是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方式,如何把握翻译的尺度,其边界何在,如何掌控,又如何突破,可以说具有典型意义。作为一位基本不懂汉语的英国历史学家,伍德为了让西方人了解和读懂杜甫,对杜诗的各种译文进行了大量删减、增补、换词、调序乃至改译,其所做工作类同于林纾和埃兹拉·庞德的翻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传达效果。这说明通过翻译而尽可能消除隔阂,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确乎是可能的。伍德译文的成功显然不在于对汉语的熟悉,而是取决于对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杜诗接受程度的理解,以及由此决定的翻译策略——对翻译尺度的把握。他善于以西方人能理解的方式讲出杜诗的妙处,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传播的生动实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评论
红楼梦翻译研究的评述与展望——兼评《译者的风月宝鉴: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霍克思的〈石头记〉》
乔沄楷, 朱明胜
2024, 7(4): 128-144.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408
摘要:
红楼梦翻译研究作为当下红学研究的热点,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程,国内和国际学界都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国际学者如王瑾、黄国彬等人尝试以理论的角度切入红楼梦及其译本,将译本置于理论的框架之下,侧重于研究不同译本的语言风格、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等问题。国内学者如冯庆华、冯全功等人出版的各类著作主要聚焦于不同译本之间的比较以及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较少关注拥有不同文化身份的译者的翻译立场和策略问题。这些国内外的研究大多都并未将译本与原著视为互相独立的作品,而是以原著作为标准对译本的优劣进行评判,但也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敏锐地意识到了将译本视为独立的作品进行研究的价值。范圣宇于2022年出版的《译者的风月宝鉴: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霍克思的〈石头记〉》一书无疑是将霍克思译本视为独立文学作品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开创性著作。范圣宇在由霍克思和闵福德留下的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以非理论的、文本细读的方式从阅读、写作和修改艺术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霍克思译本文本之外的、广阔的文化世界。对代表性的英译本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一方面能回顾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也有助于展望红楼梦译学研究未来可能的方向,推动中国文学真正“走出去”,探索使中国文学经验成为世界文学经验的独特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