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首先关注中西方知识和文化传统的比较方法的复杂性,指出传统的“影响”和“平行”研究方法已无法捕捉这些文明系统之间的微妙差异。进而批评这些旧方法,认为它们仅限于表面上的比较,往往忽视了塑造各自传统的丰富历史、政治和文化细节,指出现代的比较任务需要重新思考方法论,以更好地反映中西方动态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不断演变的身份。为此,本文尝试提出了五个引导原则,以构建更具有批判性和阐释效力的比较框架,即:1)关注主题和主题学研究;2)建立共享的“策略性封闭”的参考框架和历史视野;3)追踪集体性的“行动中的人”,强调动态互动(如社会政治运动或意识形态的转变)及其彼此间的“共振”“共鸣”;4)在普遍概念中处理特殊性,在关联系统中组织具体案例分析;以及5)追求整体性诠释。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比较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还应扎根于真实的社会政治背景。通过探索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产生共鸣的特定主题,认为学者可以在尊重文化独特性的同时揭示共同的人类经验。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论的一大特点是关注历史和政治力量,认为这是进行中西方有意义比较的关键。呼吁国际学界通过这一框架创造性揭示中西方文化、知识和政治领域如何相互影响、并持续塑造彼此。最终,作者展望了一种比较方法,它不仅推动对文化融合和差异的更深入理解,还超越静态的文化观,采用一种动态的模式,全面理解每个传统的独特复杂性和更广泛的影响。倡导这种方法不仅正视了差异,还为人类共同经验的全球对话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