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8卷  第3期

特稿
自然之声到器乐之音:论中国文化中的“人声”理论
蔡九迪
2025, 8(3): 5-25.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301
摘要:
中国传统写作中的常规方式是将人声与其他声音混在一起,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类别化的现象来单独思考。因此,本文的策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追踪不同的“人声模式”(models of voice)的出现。中国早期(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经典著作中对人声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存在于儒家关于音乐和诗歌的表述中的“表现性模式”(expressive model),另一种是《黄帝内经·灵枢》中的“生理学模式”(physiological model)。儒家学派早期作品中,声音没有被挑选和甄别出来,也没有被定义或赋予特殊地位,而只是被暗示,被归入人类声音和运动表达的无差别模式中。《黄帝内经》则提供了一套对发声器官的详细描述。在六朝(公元三至五世纪)的宫廷文学中,作为自然乐器的一种,人声模式在几个有意思的方向上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肉声”“啸”“语音作为固有的音乐”三种模式。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中,可以看到将具有自主性的人声作为分析类别的最充分的表达。它主张使用现代的技术方法训练人声,作为修复过去和现在音乐之间的断裂的理想化工具。在徐大椿的戏曲观中,只有两样东西是固定而不可改变的,不是旋律和节奏,而是调式和模式系统以及对演唱口型方法的需要。只有发出音响的人声才能使人类的微观世界与宇宙的宏观秩序协调,使人类的治理与圣王的教义一致。但不仅如此——只有训练有素的戏曲的歌声,通过对人类天生拥有的发声工具的完善,才能实现人声的这种潜能。
专题·中英文学交流和世界文学实践
作为重构的世界文学——郭小橹《叫我以实玛莉》中的语言哲学与世界观
刘倩
2025, 8(3): 26-45.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302
摘要:
英籍华裔作家郭小橹的长篇小说新作《叫我以实玛莉》在致敬美国小说家麦尔维尔的《白鲸》的同时,将其进行了深层次的转换和多重意义上的重构。叙述者从男子以实玛利变成了女子以实玛莉,从女性视角讲述了追捕白鲸的故事。《叫我以实玛莉》在多个维度上颠覆了《白鲸》中的世界观,包括白鲸的象征意义、性别与身份、种族与地位等,并用道家哲学颠覆了基督教的世界观。这种颠覆之所以得以实现,则与郭小橹近年来创作中的一贯特质密切相关:语言与世界观的紧密联动,以及语言对世界构建的重要作用。作为“世界之窗”的世界文学观聚焦于世界文学——尤其是第三世界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的异质性。然而,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强,许多文学作品都不仅仅具有内容上的异质性,而是同时具有语言上的异质性。恰恰因为郭小橹对语言问题的重视和在创作中进行的语言实验,她的作品为世界文学理论提供了新的启发,让我们得以注意到语言异质性——作为内容异质性的对立及基础——应该也被视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特质。在当下的世界文学里,语言往往不再局限于文学的形式,而是与文学的内容、思想和主题密不可分。异质性的语言本身便蕴含了跨文化的生活体验和身份认同,因此能在深层次上反映并构建当下人们居于其中的多元世界。
探索中国留学生“自小说”的“世界主义”创新——论吕晓宇《水下之人》的多面性
施东来
2025, 8(3): 46-66.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303
摘要:
在充满自传色彩的中国留学生文学传统中,主人公的国族身份焦虑及其发散出来的感时忧国的思想情怀往往成为故事焦点。学者作家吕晓宇于2023年发表的小说首作《水下之人》结合虚构和非虚构元素,塑造了主人公L非典型的中国留学生形象并刻画了一个由背景迥异的各国学生组成的牛津“共同体”,用国际群像的多声部叙事突破了中国留学生文学的国族焦虑传统。《水下之人》以贯穿多层时空语境的第一人称叙事在叙事者“我”、L以及L好友们的不同视角间不断切换,在作者吕晓宇、叙事者“我”与故事人物L的重合关系中重申理解他者之可能与世界主义理想之必要。本文将该小说放置在中国留学生文学的脉络中,并重点关注其“自小说”的文类特质与“世界主义”取向之间的矛盾辩证。通过对小说在人物安排、叙事声部、语言风格三个不同层面上的文本表现的分析,笔者试图厘清《水下之人》在读者接受中被指“自恋”的原因,并指出这种“自恋”特质暴露出的、当代中文跨文化写作时常遭遇的模式困境。在肯定《水下之人》在叙事形式和主题思想上的创新性和拓展性的同时,本文也关注到本书在文本效果方面的一些局限性,并展望其代表的新一代中文跨文化书写可以在翻译中获得新的接受视野,激发新的创作动能。
制造中国城:托马斯·伯克“莱姆豪斯之夜”系列小说的三个文化范式
张洪亮
2025, 8(3): 67-80.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304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通俗文学中盛行“黄祸论”“恐华症”等论调,将中国塑造为野蛮危险的形象,而随着“一战”的爆发,英国精英文人又积极学习借鉴中国古典文化精神,转而迷恋和推崇中国。处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学流派之间的托马斯·伯克则通过对伦敦莱姆豪斯华人聚居区的系列书写,接纳了多重文化影响,其小说呈现出文化杂糅的特征。伯克的《莱姆豪斯之夜》和《更多莱姆豪斯之夜》两部短篇小说集呈现了三种文化范式:一是伯克对18世纪“中国热”美学遗产进行吸收重组;二是受到通俗剧等大众文化元素以及工人阶级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影响,伯克将都市通俗剧与贫民窟罗曼司等叙事要素加入“莱姆豪斯之夜”故事中;三是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伦理及美学手法等传统文化要素也影响了伯克后期的莱姆豪斯书写。
“不可见”的双生子——英国科幻热与华语科幻新浪潮
吕广钊
2025, 8(3): 81-100.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305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与英国同时出现了新一轮科幻创作的热潮,称为“英国科幻热”与“华语科幻新浪潮”,但彼此之间却几乎互不可见。本文详细考察了两次热潮的政治经济背景,认为英国科幻热在英国新自由主义转型时期,为左翼知识分子提供了某种“政治高地”,用以建构后撒切尔主义甚至后资本主义的左翼乌托邦;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语境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80年代“自上而下”的“五四”话语在90年代逐渐失去吸引力,让位于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下而上”的大众文化,而华语科幻新浪潮正是诞生于这样的历史转向之中。两次热潮虽未相互产生直接影响,但二者无疑都与20世纪末世界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息息相关,在建构“世界科幻”体系的过程中,发展出基于“地方经验”的科幻诗学与科幻史学。
艾丽斯·默多克的藏传佛教改写——《大海,大海》中的法术、米拉日巴与涅槃
岳剑锋
2025, 8(3): 101-119.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306
摘要:
艾丽斯·默多克一生对藏传佛教持有浓厚的兴趣,布克奖小说《大海,大海》浓缩了作家关于藏传佛教的认识与思考。小说中有大量藏传佛教元素,主人公詹姆斯是一位藏传佛教徒,在小说中多次运作法术,并以藏传噶举派尊者之名讳米拉日巴给一位夏尔巴人向导取名,最后,詹姆斯以一种近似“涅槃”的方式神秘辞世。这留下了一系列关于藏传佛教的未尽讨论。首先,为什么詹姆斯的藏传佛教法术经常失败?其次,詹姆斯为什么给夏尔巴人取名米拉日巴?詹姆斯乃至小说与这位藏传噶举派尊者之间存着什么样的关系?最后,默多克以一种神秘的方式让詹姆斯退场,那么,詹姆斯到底死了吗?本文围绕《大海,大海》中“法术”“米拉日巴”和“涅槃”等藏传佛教主题,再现作家关于藏传佛教意象的创作灵感来源,以及如何对这些象征展开了微妙而深刻的改写。一方面是对藏传佛教概念的借用,法术审视背后“权力”的诱惑,以“幻人”诠释“臆想”概念;另一方面是默多克道德哲学与藏传佛教教义的分歧,包括“善”与宗教式的“厌离心”之“苦行主义”的区别,以及“涅槃”与“空虚”的不同。上述改写不仅反映了默多克对藏传佛教乃至西藏的态度,改写的动机更折射出作家的道德与哲学关切。
探1897至1916翻译规范之变化——以柯南·道尔《最后一案》中话语标记的翻译为例
张雨晴
2025, 8(3): 120-136.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307
摘要:
清末民初,以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为代表的外国侦探小说汉译本陆续问世,侦探小说汉译也随之成为当时中国译界的一大主流。翻译理论家吉迪恩·图里指出,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描述,有利于揭示特定时期特定文化内部的文学规范与文化价值观的演变。本文在图里的描述性翻译理论框架下,以柯南·道尔《最后一案》、1897年《时务报》译本《呵尔唔斯缉案被戕》、1916年中华书局译本《悬崖撒手》,及相应的序言、跋文等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1897至1916年间中国翻译规范的历史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通过考察译者对《最后一案》中话语标记的处理,本文发现1897年版的译者张坤德对描写性的话语标记进行了大幅删改,这一做法与清末译界提倡译者主动改写、充分开发外国小说教化功能的风气密切相关。而到了民国初年,随着“直译”理念的兴起,文学翻译实践日益追求对原文形式与内容的忠实还原,与此同时,小说的娱乐价值也逐渐得到认可。在此背景下,1916年版的译者严独鹤较大程度地保留了道尔原作话语标记中的描写性元素,体现出该时期翻译规范的变化与文化态度的转向。本文通过聚焦《最后一案》中话语标记的翻译,阐述了清末民初翻译规范如何受到时代背景、出版需求以及读者期待的多重影响,进而展现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多维图景。
现代诗剧的复兴:T.S.艾略特的诗剧理论与实践
林辰
2025, 8(3): 137-149.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308
摘要:
20世纪初,为革新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散文剧,西方现代主义文坛出现了复兴诗剧的潮流。诗剧的复兴不仅是形式上的回归,更与现代主义文学整体追求语言革新、重塑艺术本质的努力相契合。在这一潮流中,叶芝与T.S.艾略特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叶芝主要从实践层面推动诗剧复兴,强调舞台表演的诗性力量;而艾略特则在理论上建构了系统化的现代诗剧框架。他通过对文学史、文学体裁与文学性质的反思,提出了诗剧复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其一,英语文学自中世纪以来便保存着连续不断的诗剧传统;其二,诗与剧并非对立,而是艺术表达的互补形式;其三,相较于散文剧,诗剧更能在舞台上实现语言与情感的高度统一。艾略特的诗剧理论具有多重来源。首先,它是对当代戏剧现状的回应与批判,特别是针对散文剧在语言与结构上的局限所提出的思考。其次,他深受剑桥学派人类学家康福德、哈里森、穆雷等人的仪式化戏剧理论启发,认识到戏剧的宗教性与集体性维度对现代舞台的价值。再次,他在自身诗歌与戏剧创作的长期探索中积累了经验,从而将个人实践转化为理论思考。尽管艾略特的诗剧实验并未在评论界获得全面肯定,舞台效果也存在争议,但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20世纪戏剧开辟了新的方向。他不仅打破了浪漫主义以来散文剧独大的格局,还为后世诗剧创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启发,使现代主义戏剧在形式与内容上展现出更大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论《聚言集》中李岩双语诗歌的神话意象
王玲, 肖淳端
2025, 8(3): 150-168.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309
摘要:
神话意象是英国华人诗人李岩双语诗歌的独特中华文化符码。本文选取李岩刊于英国华人双语文学杂志《聚言集》的诗作中最富有中国传统神话色彩的乌鸦、鱼和龙女三个意象,探究其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内涵,揭示诗人的双语诗歌创作与英国华人的流散困境之间的关联。本文认为,李岩的双语诗歌借助中国史前神话意象,书写了华人在英国失语、求生和自我救赎的流散境遇,揭露了华人移民遭受排斥和歧视的历史以及他们的流散生存之道。从中国传统神话中汲取灵感,既反映了诗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传承的自觉性,又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外华人定位自我,走出流散困境的思想指引。与此同时,李岩将史前神话意象写进双语诗歌,一方面丰富了英国华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当代英国华人希望在海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专论
论二十世纪初越南文学论坛革命创新的理论建构
吴曰寰
2025, 8(3): 169-183.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310
摘要:
二十世纪初,越南文学在社会剧变中经历了诗界革命与文(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建设,标志着传统与现代的深刻碰撞与交融。诗歌方面,文学家如潘继柄、范琼等从民族传统出发,探讨诗歌的审美、功能和形式,通过借鉴法国文学和波德莱尔的理论,推动越南诗歌向现代转型,强调诗歌的多元审美价值和现实敏感性,为新诗(1932—1945年)的发展奠定基础。文界方面,越南现代小说作为新生体裁,以阮重管为代表的文学家吸收西方小说特质,倡导以日常语言和真实情感为核心的创作方法,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再现。通过对传统小说的批判与西方现代小说的学习,小说创作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及语言运用上取得突破,逐步形成越南国语小说的现代化雏形。整体来看,诗界和文界的理论革新推动了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内容与形式上实现多层次革新,不仅是对越南传统文学遗产的传承,更是对全球文学的接轨与拓展。这一时期的新文学尝试为越南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动力,奠定了现实主义、革命文学及新诗流派等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拆解与坚守——福克纳《士兵的报酬》的反英雄书写
梁家上, 李萌羽
2025, 8(3): 184-199.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311
摘要:
《士兵的报酬》是福克纳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着重叙述一战的影响,探讨了战争、创伤、英雄等话题,成为美国“迷惘的一代”的重要成果。福克纳在小说中通过对战争叙事、欲望表达、英雄价值的勾画,构建了独特的反英雄书写。在战争叙事层面,小说改写了古希腊史诗《奥德赛》当中的“漂泊”与“回家”母题,建构了反英雄的战争叙事,在与《奥德赛》的另一部戏仿之作《尤利西斯》的对比中,可以看到福克纳对英雄的理解与再定义。在欲望表达层面,小说通过对军人欲望真实而大胆的描述,将英雄形象降格,表现其与普通人无异的道德与意志,同时在与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对比中,呈现了福克纳独特的性欲表达旨趣。在英雄价值层面,小说通过刻画平民与军人的疏离,揭示了英雄价值的外在失落,并在与海明威小说的对比当中,很好展现福克纳对战争及英雄的辩证思考。《士兵的报酬》作为福克纳长篇小说的起点,小说对战争、性欲、英雄等话题的探讨,构成了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基石。福克纳以此为基础,在后续的小说创作中对这些话题展开反复书写和拓展,构建了他宏伟辉煌的文学体系。在《士兵的报酬》中,福克纳拆解了传统外在的英雄形象和认知,转而以更为内在的方式建构其英雄主义,成为他后续创作中重要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