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走向“少数文学”——“卡夫卡热”的当代意义及其缘由探析

曾艳兵

曾艳兵. 走向“少数文学”——“卡夫卡热”的当代意义及其缘由探析[J]. 国际比较文学, 2024, 7(1): 18-38.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102
引用本文: 曾艳兵. 走向“少数文学”——“卡夫卡热”的当代意义及其缘由探析[J]. 国际比较文学, 2024, 7(1): 18-38.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102
ZENG Yanbing. 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On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nd Causes of Kafkafieber[J].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24, 7(1): 18-38.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102
Citation: ZENG Yanbing. 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On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nd Causes of Kafkafieber[J].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24, 7(1): 18-38.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102

走向“少数文学”——“卡夫卡热”的当代意义及其缘由探析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102
基金项目: 

ZD27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卡夫卡与中国文学、文化关系之研究”(项目编号:17AWW0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流散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项目编号:2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曾艳兵,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西方文学、中西比较文学,尤其注重卡夫卡研究。

    通讯作者:

    曾艳兵,zengyanbing0084@sina.com

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On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nd Causes of Kafkafieber

  • 摘要: 与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相比,今天卡夫卡似乎太有名气了。虽然不能说世界已经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但卡夫卡式已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重要特征之一了。卡夫卡思想的深刻性、哲理性和预言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开拓性、悖谬性以及所涉及领域的广阔性,让卡夫卡成为学术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卡夫卡是众多著名作家敬仰且能够公开表示喜欢的作家。阎连科被认为是在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上非常接近于卡夫卡的中国当代作家,他对卡夫卡推崇备至。阎连科指出卡夫卡发明了“零因果”的创作方法,引领着20世纪文学创作的方向。卡夫卡的作品预言了我们共处的这个“卡夫卡式”时代。希利斯·米勒认为,当今时代研究卡夫卡作品和大屠杀小说责无旁贷,卡夫卡笔下那些看似与主线毫无关系的细节描写,实际上是在推迟即将到来的“大屠杀”。卡夫卡的作品是“现代性的反面乌托邦”,在抵制阐释中不断被阐释。卡夫卡的作品也是众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对象,尤其是本雅明的卡夫卡阐释和研究,影响了诸多后来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阿伦特将卡夫卡视为针对全部现实的幽默作家和批评家,阿甘本则从语言学出发,结合法哲学探讨分析卡夫卡的著作。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道“门”,向全世界所有的读者敞开。
  • [1] . R.D.莱恩《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林和生、侯东民译,陈维正校,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2] . 安德烈·莫洛亚《忏悔录·序言》(第二部),范希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3] . 安吉拉·麦克罗比《文化研究的用途》,李庆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 . 本雅明《本雅明:作品与画像》,孙冰编,文汇出版社,1999年。
    [5] . 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6] . 曾艳兵《阿甘本〈K〉注读》,《基督教文化学刊》2009年,秋季刊。
    [7] . 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 . 哈罗德·布鲁姆《小说家与小说》,石平萍、刘戈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
    [9] .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三联书店,2008年。
    [10] . 何博超《论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修辞》,《跨文化研究》2018年第2辑。
    [11] . 何恬《被翻译的卡夫卡:英语世界卡夫卡研究新动向》,《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6 年第6期。
    [12] . 洪鹄《刘慈欣:装在格子衬衫里的人》,《人物》2015年第10期。
    [13] . 吉奥乔·阿甘本《例外状态》,薛熙平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
    [14] . 拉德克·马利《寻找卡夫卡·序》,卢盈江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
    [15] . 刘慈欣、鲁豫《鲁豫有约》(2015 年12 月1 日),https://v.qq.com/x/cover/pgdc8c4aigy1c0v/i0019df6oa5.html?ptag=iqiyi[2024-01-17]
    [16] . 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李静译,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
    [17] . 帕斯卡尔·卡萨诺瓦《文学世界共和国》,罗国祥、陈新丽、赵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18] . 乔治·斯坦纳《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李小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19] . 桑德尔·L. 吉尔曼《卡夫卡》,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0] . 孙善春《瓦尔特·本雅明的卡夫卡解释》,《同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1] . 唐妙琴《同一与他者:里尔克与卡夫卡之争的哲学阐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
    [22] . 特里·伊格尔顿、约翰·查德《“只有死亡才能让我停止”: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英语文学研究》(第三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
    [23] . 童明《挥之不去的卡夫卡味儿》,《国际比较文学》2023年第2期。
    [24] . 瓦尔特·比梅尔《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中文版前言》,孙周兴、李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页。
    [25] . 希利斯·米勒《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陈旭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26] . 夏可君《无用的文学:卡夫卡与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10-111页。
    [27] . 亚历克斯·默里《为什么是阿甘本?》,王立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28] . 阎连科《除却写作,接受命运的所有安排——在韩国“首尔国际文学奖”的获奖演说》,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0191341[2024-1-15]
    [29] . 阎连科《上天和生活选定那个感受黑暗的人》,《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期。
    [30] . 阎连科《阎连科的文学讲堂》(二十世纪卷),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7年。
    [31] . 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
    [32] . 詹姆逊《论现代主义文学》,苏仲乐、陈广兴、王逢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3] . 张旭东《性格与命运——本雅明与他的卡夫卡》,《读书》1989年第1期。
    [34] . 周丹《终结“诉讼”的土地测量员——论阿甘本对卡夫卡的解读》,《基督教文化学刊》2022年春季刊。
    [35] . 周敏《“为你们自己阅读”——希利斯·米勒访谈录》,《外国文学》2022年第2期。
    [36] . Miller, J. Hillis, The Conflagration of Community: 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6
  • HTML全文浏览量:  17
  • PDF下载量:  1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8-11
  • 录用日期:  2023-12-0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