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美学转型的旧命题、新思路与未决疑难——三问“居间美学”

李嘉华

李嘉华. 美学转型的旧命题、新思路与未决疑难——三问“居间美学”[J]. 国际比较文学, 2024, 7(2): 137-152.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207
引用本文: 李嘉华. 美学转型的旧命题、新思路与未决疑难——三问“居间美学”[J]. 国际比较文学, 2024, 7(2): 137-152.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207
LI Jiahua. Classic Topic,New Approach,and Unresolved Issue in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Three Questions on “Intermediary Aesthetics”[J].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24, 7(2): 137-152.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207
Citation: LI Jiahua. Classic Topic,New Approach,and Unresolved Issue in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Three Questions on “Intermediary Aesthetics”[J].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24, 7(2): 137-152.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207

美学转型的旧命题、新思路与未决疑难——三问“居间美学”

doi: 10.19857/j.cnki.ICL.20247207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1233100035)成果。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嘉华,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学和西方思想史。

    通讯作者:

    李嘉华,E-mail:lijiahua@bnu.edu.cn

Classic Topic,New Approach,and Unresolved Issue in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Three Questions on “Intermediary Aesthetics”

More Information
    Author Bio:

    LI Jiahua,Ph.D.,lecturer at th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inly engaged in research on aesthetics and Western intellectual history.

  • 摘要: 汪尧翀针对当下美学式微的状况提出了“居间美学”。“居间美学”源自美学转型的“旧命题”。美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位置使其成了一个思想史的症候,不止造成了康德哲学中艺术没有独立领地的境遇和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而且体现为美学在哈贝马斯以降的批判理论中的缺席。究竟原因,它与现代性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范式转型息息相关。如果把居间美学置于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史位置,将会看到,居间美学兼取康德与黑格尔之长,推出了“新思路”。它根据对现代性理论的重构,致力于整合现代社会的复杂性问题和合法性问题,既遵循现代社会诸领域不断分化的逻辑,也从整体上赋予现代社会以意义。这就要求美学必须改换自己的传统定位,重视自然与历史的交互。所谓的“自然-历史空间”即居间美学施展新思路的场域,媒介在其中具有二重性的特点,既受感性制约,同时表达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居间美学可以被看作一种关于媒介的哲学,然而它作为“新思路”同时引起了一个未决疑难:居间美学一方面致力于建立媒介的思想坐标,另一方面却继续执拗地把自身视作美学。它是否可以被算作美学?由此表明,居间美学作为与现代性理论联系紧密的新思路,尚未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历史哲学以澄清自己的历史定位。
  • [1] . 阿瑟·丹托《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的概念》,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 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 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
    [3] . 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王炳钧、杨劲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4] . 布鲁诺·拉图尔《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刘鹏、安涅思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
    [5] .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
    [6] . 迪特·亨利希《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乐小军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
    [7] .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8] .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
    [9] .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
    [10] .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1] . 黄金城《有机的现代性:青年黑格尔与审美现代性话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12]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
    [13] . 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
    [14] .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张卜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15] . 汪尧翀《规范的限度:哈贝马斯“美学”的缺场与重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16] . 汪尧翀《居间美学:当代美学转型的另一种可能》,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3年。
    [17] . Theodor W. Adorno,Ästhetische Theorie,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1970.
    [18] . Walter Benjamin,“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in Rolf Tiedemann& Hermann Schweppenhäuser,hrsg. ,Gesammelte Schriften I,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1991,pp. 471-508.
    [19] . Jürgen Habermas,“Die Moderne—ein unvollendetes Projekt”,in Jürgen Habermas,Kleine Politische Schriften I-Ⅳ. 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81,pp. 444-464.
    [20] . Philip Hogh und Stefan Deines,“Sprache und Kritische Theorie:Zur Einleitung”,in Philip Hogh und Stefan Deines,hrsg. ,Sprache und Kritische Theorie:Frankfurter Beiträge zur Soziologie und Sozialphilosophie,Frankfurt am Main:Campus Verlag,2016,pp. 9-2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4
  • HTML全文浏览量:  10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3-24
  • 录用日期:  2024-04-0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