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如何进行?——论叶嘉莹比较诗学中的“兴发感动”说

刘亚斌

刘亚斌.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如何进行?——论叶嘉莹比较诗学中的“兴发感动”说[J]. 国际比较文学, 2025, 8(1): 46-62.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103
引用本文: 刘亚斌.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如何进行?——论叶嘉莹比较诗学中的“兴发感动”说[J]. 国际比较文学, 2025, 8(1): 46-62.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103
LIU Yabin. How is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Carried Out? On Ye Jiaying’s Theory of “Evocative Inspiration” in Comparative Poetics[J].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25, 8(1): 46-62.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103
Citation: LIU Yabin. How is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Carried Out? On Ye Jiaying’s Theory of “Evocative Inspiration” in Comparative Poetics[J].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25, 8(1): 46-62.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103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如何进行?——论叶嘉莹比较诗学中的“兴发感动”说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1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攻关计划青年重点项目“东方表述的理论反思与汉学主义的重构”(项目编号:2018QN065)阶段性成果。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亚斌,文学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比较诗学和数字文艺。

How is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Carried Out? On Ye Jiaying’s Theory of “Evocative Inspiration” in Comparative Poetics

More Information
    Author Bio:

    LIU Yabin, PhD in Chinese Literature, Associate Professor at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ainly engaged in Comparative Poetics and Digital Literature.

  • 摘要: 叶嘉莹先生提出“兴发感动”说,将其作为诗学的基本原则,在比较诗学的视野下,结合现代人生的体认,统一生命感发与理性逻辑,建构具有现代性特质的诗学体系。“兴发感动”说源自传统诗学之“兴”的感发力量;“风”和“兴”同义表明一种宗教政治术语向诗学技巧观念的转型,其生命活力之义被抽取出来,而自然物象与社会事象则列为“生命感发”的根源;“兴发感动”说立足于诗学本身,从艺术技巧到主体生命,在重构传统诗学话语的基础上突显其生命美学的特色。作者、读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构成因素,传统诗学偏重作者的感发维度,西方诗学理论被用于补充、协调和完善, “兴发感动”说侧重人的整体生命历程,使诗歌生命的感发代代相传;就诗歌本身而言,新批评的文本观念和符号学的语码理论都可列入传统诗学之“比”的范畴,“兴发感动”则具有现象学意义上的生命初始性,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潜能”、“可能性”以及音乐性的感发则多具“兴”之意义,它们让作品自身成为完整的生命,生命感发才是伟大诗作的标志。在“诗词人生”的实践中,“兴发感动”的生命观念被提升到人格道德的境界,美善合一,从初始之生命感发逐渐自我完善;面对现代社会的忧患困顿和人生悲苦的境况,女性特有的“弱德之美”激发主体生命之持守、抗争和拯救的普世意义,是人类高尚的德性。生命不息、感动他人,“兴发感动”说对中国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 [1] . 陈伯海《释“诗可以兴”——论诗性生命的感发功能》,《华中师范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
    [2] . 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 . 缪元朗编《缪钺先生学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
    [4] . 缪钺、叶嘉莹《灵谿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 . 庞惊涛《叶嘉莹“弱德之美”再阐释》,《书屋》2021年第2期。
    [6] . 彭博《叶嘉莹“弱德之美”概念的提出及内涵界定》,《美与时代》(下)2019年第10期。
    [7] . 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
    [8] . 徐志啸《华裔汉学家叶嘉莹与中西诗学》,学苑出版社,2009年。
    [9] . 叶嘉莹《论苏轼词》,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
    [10] . 叶嘉莹《迦陵讲赋》,中华书局,2019年。
    [11] . 叶嘉莹《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中华书局,2017年。
    [12] . 叶嘉莹《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中华书局,2017年。
    [13] . 叶嘉莹《迦陵谈诗二集》,三联书店,2016年。
    [14] . 叶嘉莹《古典诗歌咏诵九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15] . 叶嘉莹《神龙见首不见尾——谈〈史记·伯夷列传〉的章法与词之若隐若见的美感特质》,《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第4期。
    [16] . 叶嘉莹《清词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 . 叶嘉莹《好诗共欣赏——叶嘉莹说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中华书局,2007年。
    [18] . 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 .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 .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21] . 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修订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2] .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3] .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中华书局,1984年。
    [24] .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
    [25] . 张春华《叶嘉莹古典诗词诠释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26] .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
  • HTML全文浏览量:  3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9-20
  • 录用日期:  2024-12-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