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粤剧中的中印跨文化交流

王伟均

王伟均. 粤剧中的中印跨文化交流[J]. 国际比较文学, 2025, 8(1): 183-199.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111
引用本文: 王伟均. 粤剧中的中印跨文化交流[J]. 国际比较文学, 2025, 8(1): 183-199.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111
WANG Weijun. Sino-Indian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 Cantonese Opera[J].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25, 8(1): 183-199.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111
Citation: WANG Weijun. Sino-Indian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 Cantonese Opera[J].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25, 8(1): 183-199.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111

粤剧中的中印跨文化交流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11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古印度文学插话叙事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BWW02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伟均,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印度文学与文化,中印文学与文化交流研究。

Sino-Indian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 Cantonese Opera

More Information
    Author Bio:

    WANG Weiju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ao Tsung-I Institute of Culture Studies, Shenzhen University.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Ind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ino-Ind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exchange.

  • 摘要: 粤剧是我国当代戏曲艺术中最具有现代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剧种。在发展的过程中,粤剧大胆改革,吸收外来艺术因素,创造了大量的跨文化戏剧。粤剧中的这些跨文化戏剧,在彰显粤剧文化“拿来”精神的同时,也展现了其本地化外来文化的历程,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粤剧中的中印跨文化交流就是其中十分值得关注的方面。如《甘地会西施》,大胆套用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梦寓言手法,让根本不可能相遇的甘地与西施以梦的方式古越相会,宣扬洁身爱国,实现了中印两国爱国主义精神的跨文化交流。粤剧《目连救母》通过提升戏中孝的因果因素,强化宗教信仰与世俗人情的调和,展现了中国儒家与印度佛教两家孝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粤剧《璎珞传》通过戏剧艺术形式将中国和印度文化元素有机编织,在戏剧题材、表演元素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融合,加强了中印戏剧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呈现了更加具体和多样的中印文化交流样式。这些跨文化戏剧,整体上使印度风情与中国特色相映成趣,既展现出印度文化的人文精神,又彰显了传统粤剧的艺术特色,推动了中印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为跨文化戏剧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圈可点的中国路径。
  • [1] . 蔡孝本、李红《此物最相思:粤剧史料文萃》,广州出版社,2016年。
    [2] . 陈建平《坎坎联姻路 殷殷中印情——南派粤剧〈璎珞传〉观后》,《中国演员》2015年第5期,第40-42页。
    [3] . 陈晓婷《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香港原创佛教大型舞剧〈佛道〉》,《中国演员》2014年第6期,第44-45页。
    [4] . 程晓清《论新编粤剧〈目连救母〉的源流》,《文艺生活》2014年第10期,第76-77页。
    [5] . 董上德《岭南文学艺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
    [6] . 郭秉箴《粤剧急剧变革的历史剖析》,《戏曲研究》(第20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第129-151页。
    [7] . 郭跃进、戴谨忆:《孝行古今说目连——浅析“孝文化”在目连戏发展中的传承与演变》,《戏曲艺术》2012年第1期,第68-69页。
    [8] . 何建青《替粤剧算命》,《粤剧研究资料选》,广东省戏剧研究室,1983年,第480-504页。
    [9] . 黄纯《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城市化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
    [10] . 简圣宇《艺术的熏香:思想史纲阈下的文本批评》,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
    [11] . 戒日王《妙容传 璎珞传》,张远译,中西书局,2022年。
    [12] . 李勤德《传承与变异:广州百年文化演变历程》,广州出版社,2001年。
    [13] . 李祥林《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巴蜀书社,2010年。
    [14] . 梁丽雯《旧酒与新坛:〈目连救母〉——兼谈粤剧改编》,《南国红豆》2013年第2期,第22-24页。
    [15] . 铃木正崇《东亚民族与文化之嬗变》,王晓梅等译,贵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
    [16] . 罗丽《粤剧与广府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
    [17] . 马小涵主编《目连戏》,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版。
    [18] . 毛小雨《从粤剧制造到粤剧创造——创作粤剧〈璎珞传〉有感》,《南国红豆》2015年第1期,第36-38+6页。
    [19] . 司徒沛编《地灵人杰话蓬江》,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
    [20] . 谭文《试论粤剧〈目连救母〉中的文化记忆》,《戏剧之家》2016年第7期,第15+21页。
    [21] . 王正强《甘肃戏剧史(上)》,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
    [22] . 谢柏梁《走向世界的中国戏剧——梅兰芳及其比较戏剧实践》,《戏剧艺术》1991年第2期,第29-39页。
    [23] . 徐俊颖《新编粤剧〈目连救母〉中佛、儒孝道观的矛盾与融合》,《河池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6-9+16页。
    [24] . 徐子方编著《世界艺术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
    [25] . 颜长珂《戏曲文化丛谭》,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
    [26] . 杨美煊《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年。
    [27] . 姚艳《梵粤携手别样风情——关于梵剧〈璎珞传〉改编为粤剧的思考和实践》,《歌海》2017年第3期,第60-61页。
    [28] . 曾艳红《传统经典剧目的现代语境构建——评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南派粤剧〈目连救母〉》,《戏剧之家》2017年第17期,第13-14页。
    [29] . 张婷《〈璎珞传〉:粤剧梵剧“有情人终成眷属”》,《中国文化报》2014年11月11日,第6版。
    [30] . 郑杰《李小龙影传:征服世界的光影英雄》,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1年。
    [31] . 朱方遒等《中印戏剧新交融 众评粤剧〈璎珞传〉》,《南国红豆》2015年第6期,第15-19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
  • HTML全文浏览量:  3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5-01-02
  • 录用日期:  2025-02-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