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WANG Weijun. Sino-Indian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 Cantonese Opera[J].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25, 8(1): 183-199. doi: 10.19857/j.cnki.ICL.20258111 |
[1] |
. 蔡孝本、李红《此物最相思:粤剧史料文萃》,广州出版社,2016年。
|
[2] |
. 陈建平《坎坎联姻路 殷殷中印情——南派粤剧〈璎珞传〉观后》,《中国演员》2015年第5期,第40-42页。
|
[3] |
. 陈晓婷《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香港原创佛教大型舞剧〈佛道〉》,《中国演员》2014年第6期,第44-45页。
|
[4] |
. 程晓清《论新编粤剧〈目连救母〉的源流》,《文艺生活》2014年第10期,第76-77页。
|
[5] |
. 董上德《岭南文学艺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
|
[6] |
. 郭秉箴《粤剧急剧变革的历史剖析》,《戏曲研究》(第20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第129-151页。
|
[7] |
. 郭跃进、戴谨忆:《孝行古今说目连——浅析“孝文化”在目连戏发展中的传承与演变》,《戏曲艺术》2012年第1期,第68-69页。
|
[8] |
. 何建青《替粤剧算命》,《粤剧研究资料选》,广东省戏剧研究室,1983年,第480-504页。
|
[9] |
. 黄纯《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城市化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
|
[10] |
. 简圣宇《艺术的熏香:思想史纲阈下的文本批评》,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
|
[11] |
. 戒日王《妙容传 璎珞传》,张远译,中西书局,2022年。
|
[12] |
. 李勤德《传承与变异:广州百年文化演变历程》,广州出版社,2001年。
|
[13] |
. 李祥林《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巴蜀书社,2010年。
|
[14] |
. 梁丽雯《旧酒与新坛:〈目连救母〉——兼谈粤剧改编》,《南国红豆》2013年第2期,第22-24页。
|
[15] |
. 铃木正崇《东亚民族与文化之嬗变》,王晓梅等译,贵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
|
[16] |
. 罗丽《粤剧与广府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
|
[17] |
. 马小涵主编《目连戏》,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版。
|
[18] |
. 毛小雨《从粤剧制造到粤剧创造——创作粤剧〈璎珞传〉有感》,《南国红豆》2015年第1期,第36-38+6页。
|
[19] |
. 司徒沛编《地灵人杰话蓬江》,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
|
[20] |
. 谭文《试论粤剧〈目连救母〉中的文化记忆》,《戏剧之家》2016年第7期,第15+21页。
|
[21] |
. 王正强《甘肃戏剧史(上)》,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
|
[22] |
. 谢柏梁《走向世界的中国戏剧——梅兰芳及其比较戏剧实践》,《戏剧艺术》1991年第2期,第29-39页。
|
[23] |
. 徐俊颖《新编粤剧〈目连救母〉中佛、儒孝道观的矛盾与融合》,《河池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6-9+16页。
|
[24] |
. 徐子方编著《世界艺术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
|
[25] |
. 颜长珂《戏曲文化丛谭》,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
|
[26] |
. 杨美煊《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年。
|
[27] |
. 姚艳《梵粤携手别样风情——关于梵剧〈璎珞传〉改编为粤剧的思考和实践》,《歌海》2017年第3期,第60-61页。
|
[28] |
. 曾艳红《传统经典剧目的现代语境构建——评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南派粤剧〈目连救母〉》,《戏剧之家》2017年第17期,第13-14页。
|
[29] |
. 张婷《〈璎珞传〉:粤剧梵剧“有情人终成眷属”》,《中国文化报》2014年11月11日,第6版。
|
[30] |
. 郑杰《李小龙影传:征服世界的光影英雄》,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1年。
|
[31] |
. 朱方遒等《中印戏剧新交融 众评粤剧〈璎珞传〉》,《南国红豆》2015年第6期,第15-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