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礼仪之争与中西礼学”前沿研究国际工作坊会议手册

发布日期: 2021-02-26 阅读次数: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

复旦大学利徐文明对话研究中心

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

承办:《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编辑部

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9年5月11日

中国·上海

01 工作坊简介

在今天,“中国礼仪之争”已成一专门术语。其狭义用来指代明末清初(1583-1742)东西方之间,尤其是清初的康熙皇帝与天主教罗马教皇关于敬天、祭祖、拜孔等中国传统礼仪是否违背天主教教义的争论。其后余绪不断,从未真正销歇,而争议的真正结束要到三百多年以后即 1939年教宗的《众所皆知》通谕。从广义而言,它几乎贯穿了明清以来的整部中西交流史,满清定鼎中原之后发生的清朝与安南的“礼仪之争”(1667-1761)、十八世纪末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的“礼仪之争”(1792-1794)、鸦片战争以后的“圣号之争”(1877-1888)都在此列。由此考量,“中国礼仪之争”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可称得上是一件大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目前学界关于“中国礼仪之争”的讨论,正从历史学领域开始,转而进入文学、哲学、文化学和宗教学等领域,呈现出范式上多元转换的态势,成果颇丰,相信不久更会有重大进展,一种崭新并深入的“中西礼学”正在形成。有关研究正可以做到以点带面,带着清醒的问题意识,给当下不断走向纵深的中外交流与对话提供重要借鉴。

耑此,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对话与平行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利徐学社拟联合举行“中国礼仪之争与中西礼学”前沿研究国际工作坊,作为“跨学科对话与平行研究”的一种方式,以期与学界时贤一起探索和垦拓中外交流与对话的康庄大道。工作坊拟于2019年5月11日(周六)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举行。

1. 重要时间:

2019年3月1日前,提交论文题目及摘要至召集人邮箱jianxunji@126.com

2019年5月4日前,提交论文全文至召集人邮箱,以便制作会议资料;

2. 会务联络

召集人:纪建勋,13127881346,邮箱:jianxunji@126.com

联络人:陈佳婧,18816925827,邮箱:chenjiajing2018@126.com

3. 会议安排:2019年5月10日晚至11日上午八点报到,11日全天会议,5月12日离会。

4. 会议地点: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西部,徐汇区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

会务提示

一、关于迎送服务

限于接待能力,会务组无法提供迎送站(机)服务。会议代表抵达后,请自行赴会议地点报到。

二、报到手续

会议代表请在酒店前台报到,领取会议资料,办理入住手续。

三、其他

1.请于5月12日12:00之前离会,如需续住,费用自理。住宿期间,请遵守宾馆相关规定。所产生的与会务无关的私人活动费用,敬请自理。

2.会议期间如需帮助,请联系会务人员(会务组名单及联系方式、与会路线请见“会务提示”)。

四、会议事宜

1. 会议报到:2019年5月10日晚至11日上午八点报到;

2. 住宿地点:上海徐汇区和颐至尊酒店(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124号,电话021-34019797)

3. 工作坊时间:2019年5月11日(周六)全天;

4. 工作坊地点: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西部会议中心,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5. 离会时间:5月11日晚餐后可以离会;

6. 议程安排:2019年5月10日晚至11日上午八点报到,5月11日全天工作坊,5月11日晚餐后可以离会。

五、其他事宜

1.为更好为参会学者服务,本次工作坊成立会务组,成员如下:

纪建勋 13127881346,邮箱:jianxunji@126.com

邓艳艳 13761519826,邮箱:yanyandeng@shnu.edu.cn

张露露 18801795196,邮箱:1225812199@qq.com

芮文祥 18516045832,邮箱:282087884@qq.com

刘   帅 18217705725,邮箱:1007037534@qq.com

陈佳婧 18816925827,邮箱:chenjiajing2018@126.com

2.与会路线:

1)上海火车南站

出租车:上海火车南站南广场或北广场——上海徐汇区漕宝路124号,和颐至尊酒店(全程约2.9公里,的士费16元);

2)浦东国际机场

出租车: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徐汇区漕宝路124号和颐至尊酒店(全程约46.3公里,约用时53分钟,的士费约164元);

机场大巴:浦东国际机场七号线(至终点站——上海火车南站,约用时1小时,20元。余同1);

3)虹桥国际机场(含虹桥火车站)

出租车:虹桥国际机场(含虹桥火车站)——上海徐汇区漕宝路124号和颐至尊酒店(全程约14公里,约用时31分钟,的士费约44元);

地铁: 地铁10号线>地铁12号线(约1小时/23.4公里)

虹桥2号航站楼站上车,乘坐地铁10号线(虹桥火车站-新江湾城方向),陕西南路站下车,站内换乘地铁12号线(金海路-七莘路方向),桂林公园站下车,由4号口出,步行约300米至和颐至尊酒店。

4)上海火车站

出租车:上海火车站——上海徐汇区漕宝路124号和颐至尊酒店(全程约14.6公里,约用时32分钟,的士费约45元)。

地铁:地铁1号线>地铁12号线(约36分钟/14公里)

火车站西南出口。上海火车站坐地铁1号线(富锦路-莘庄方向),坐到漕宝路站转地铁12号线,坐1站到桂林公园站,由4号口出,步行约300米至和颐至尊酒店。

02 会议安排

议程简表

5月10日(周五)

14:00  外埠学者报道     地点:上海徐汇区和颐至尊酒店

17:30-19:30  晚餐            地点:学思园(大厅,套餐)

5月11日(周六)

07:00-08:30  早餐      地点:酒店

08:30     本埠学者报到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

09:90—09:10  开幕与致辞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5号会议室

09:10—10:10  第一场主旨演讲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5号会议室

10:30—12:15  第二场主旨演讲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5号会议室

12:15—13:30  午餐         地点:学思园(大厅,桌餐)

14:00—17:00  工作坊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1号、2号会议室

17:30—19:30  晚餐         地点:学思园(包房,桌餐)

晚餐后活动:戏剧观摩,自愿选择。(说明:卢逸凡)

5月12日(周日)

07:00-08:30  早餐      地点:酒店

议程详表

2019年5月10日(周五)

14点:外埠学者报到

地点:上海徐汇区漕宝路124号,和颐至尊酒店前台

2019年5月11日(周六)

1)8:30:本埠学者报到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西部校区会议中心

2)开幕与致辞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5号会议室

主持人:纪建勋

查清华院长致辞

刘耘华教授致辞

3)主旨演讲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5号会议室

上半场

主持人:袁朝晖

(每位报告人25分钟发言时间,评议与讨论25分钟)

1.《从中国礼仪之争到金泽:关于儒家宗教性问题的追问》

报告人:李天纲,评议人:刘耘华

2.《欧洲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有何相干?》

报告人:刘耘华,评议人:李天纲

提问与讨论

茶歇与合影(15分钟,10:20-10:35)

下半场 10:35—12:15

主持人:卢逸凡Ivan Ruviditch

(每位报告人25分钟发言时间,评议与讨论25分钟)

1.《“如何阅读中国经典?从“中西礼学”的视角》

报告人: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评议人:刘耘华

2.《东西方的邂逅:郭实猎汉文小说里的中国》

报告人:宋莉华,评议人: 都文伟

3.《从“中国礼仪之争”到华欧比较哲学——华欧比较哲学史上“礼仪之争”初探》,报告人:张耀南,评议人: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

提问、讨论与戏剧观摩说明(卢逸凡)

4)午餐(12:15—13:30)    地点:学思园(大厅,桌餐)

5)工作坊(14:00—17:00,一、二组并列进行)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1号、2号会议室

第一组(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1号会议室)

上半场(14:00-15:25)

主持人:王玲玲

评议人:李天纲

(每位报告人15分钟发言时间,评议与讨论25分钟)

1. 代国庆《中国礼仪之争的先声》

2. 王定安《明清之际中西祭礼之割裂暨“比较经学”之重新展开》

3. 肖清和《脱凡入圣:明末清初天主教有关圣的叙事》

4. 纪建勋《由“Deus”汉译论基督教中国化与基督教神名的中国化》

评议与讨论

茶歇(10分钟,15:25-15:35)

下半场(15:35-17:00)

主持人:袁朝晖

评议人:刘耘华

(每位报告人15分钟发言时间,评议与讨论25分钟)

1. 杨慧玲《清代中西礼仪之争中反“祭祖”思想新探》

2. 高胜兵《论利玛窦对“Deus”,“anima” 和“diligere/ caritas”的翻译》

3. 周萍萍《“礼仪之争”与清前中期天主教》

4. 谭杰《言行证道:晚明“证道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与道德教化》

评议与讨论

第二组(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2号会议室)

上半场(14:00-15:25)

主持人:林惠彬(LIM Hyebin)

评议人: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

(每位报告人15分钟发言时间,评议与讨论25分钟)

1. 贾未舟《明末清初耶儒对话中的儒学—儒教问题》

2. 蒋筱娟《天主教礼仪之争影响下的伊斯兰汉文译著家》

3. 李强《中国基督徒与清初“礼仪之争”文本<古今敬天鉴>的近代流变 ——以徐家汇藏书楼所藏抄本文献为中心》

4.王宏超《宗教、政治与文化:索隐派与来华传教士的易学研究》

评议与讨论

茶歇(10分钟,15:25-15:35)

下半场(15:35-17:00)

主持人:王玲玲

评议人:都文伟

(每位报告人15分钟发言时间,评议与讨论25分钟)

1.汪聂才《Revelation or Reason? Two Oppos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during the Rites Controversy》

2.邬锐《莎士比亚剧作中东方礼仪源流考》

3.王启元《徐光启在上海的遗产及其当代意义》

4.都文伟《从<灰阑记>90年的编演史看东西方文化的互相影响》

6)晚餐(17:00—19:30)  地点:学思园(包房,桌餐)

2019年5月12日(周日)

9:00-12:00 外埠学者离会

03 与会学者名录

1

代国庆

华南师范大学

2

都文伟

美国凡萨大学/中国戏曲学院

3

高胜兵

安徽理工大学

4

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

复旦大学

5

贾未舟

广东财经大学

6

蒋筱娟

复旦大学

7

袁朝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8

纪建勋

上海师范大学

9

李强

上海大学

10

刘耘华

上海师范大学

11

李天纲

复旦大学

12

林惠彬(LIM Hyebin)

上海师范大学

13

钱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

宋莉华

上海师范大学

15

谭杰

中南大学

16

汪聂才

肇庆学院

17

王定安

浙江工业大学

18

王晓君

武汉大学

19

王玲玲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

王宏超

上海师范大学

21

王启元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

22

邬锐

上海戏剧学院

23

黄佳

浙江行政学院

24

肖清和

上海大学

25

杨慧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6

张耀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7

周萍萍

同济大学

28

卢逸凡(Ivan Ruviditch)

上海师范大学

29

郭西安

上海师范大学

30

黄晚

《国际比较文学》编辑部

31

熊莺

《国际比较文学》编辑部

32

王爱花

山东科技大学

33

姚云帆

上海师范大学

34

方頠瑋

上海师范大学

35

吴佩烔

上海师范大学

36

吴剑

嘉定学院

37

吴素君

温州医学院

04 工作人员名录

顾亦佳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

5号会议室(录音、摄影)

李欣蝶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

5号、2号会议室(PPT)

刘帅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

5号、1号会议室(录音)

陈佳婧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

总负责

芮文祥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

5号、1号会议室(PPT)

吴剑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

总负责

梁晨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

摄影

05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由著名外国文学史家朱雯教授、朱乃长教授等奠定根基。该学科在比较文学专家孙景尧教授(1942-2012)、外国文学史家郑克鲁教授、东亚文学关系专家孙逊教授所率领之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于2007年10月获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继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之后,第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搭建成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研究特色鲜明、优秀成果迭出、成员组成国际化的教研团队。2017年9月30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联合发布了“2017-2018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在125所进入排名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中,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列榜首。

该学科成员有刘耘华教授(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兼学术带头人、《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创刊主编)、朱振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宋莉华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陈红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李建英教授、严明教授、施晔教授、汤晨曦教授(上海市“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本学科特聘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语系主任、教授)、西蒙·艾斯托克博士(Simon C. Estok)(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本学科特聘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卢逸凡副教授(Ivan RUVIDIC,法籍)、田洪敏副教授、王青松副教授、纪建勋副教授(上海市浦江学者)、郭西安副教授(霍英东青年基金获得者)、姚云帆副教授、郁青副教授、张静副教授、邓艳艳博士(兼学术秘书)、方頠玮副教授、林惠彬博士(LIM Hyebin,韩籍)、吴佩烔(光启学者)以及《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编辑部的熊莺博士、黄晚博士;另有兼职博士生导师李奭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研究员)和Christian BIET博士(法国西巴黎南戴尔拉德芳斯大学教授)以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任、亚洲学讲座教授、美国哲学学院院士、本学科特聘教授柯马丁博士(Martin KERN);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图书馆中韩文部主任、本学科特聘教授李国庆博士(美籍);美国俄勒冈大学终身教授、哈佛大学博士、本学科客座教授王宇根;法国巴黎三大教授、本学科客座教授张寅德博士(法籍)。

该学科科研实力雄厚,成果斐然。目前有1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研,含宋莉华教授主持的重大项目1项。近年来,成员不仅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世界历史》《外国文学评论》《世界宗教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还在国际权威学刊《汉语基督教学术论评》《道风》《通报》以及ISLE: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Revu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均为A&HCI来源刊物)等发表了长篇专论。郑克鲁教授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刘耘华教授、宋莉华教授、施晔教授、李建英教授等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科研各项指标均处于国内同类专业方向的领先地位。

除了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该学科还致力于创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2017年7月20日,由我校主办、该学科承办的《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杂志正式创刊,主编为刘耘华教授和姚申教授。这不仅是我校自1984年更名“上海师范大学”以来新增的唯一一家获国家批准创刊的刊物,也是今年上半年国家同意创办的唯一一家人文学科类期刊,标志着我校在国内已居于领先地位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开启了一个与国内外人文与社会科学界密切交流与互动的新平台。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外文学和文化比较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日益受到重视,国家和时代都迫切需要《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这样一个发表此类研究和探索的高端学术平台,同时,也为推动汉语成为国际学术共同体的通用语言、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发挥独特作用。

该学科强大的师资构成、突出的科研能力以及优质的学术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持续助力。该学科一直坚持实行学生助研、助教制度,在具体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中,培养治学严谨、功底深厚、能力上乘的青年学者。近年来,该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有近20名考入国内外名校及本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即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博士生吴佩烔因为科研成果突出,荣获2016年国家奖学金和2017年度“宝钢优秀研究生奖”,其导师刘耘华教授荣获2016年度“上海市育才奖”。

此外,该学科还努力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常年坚持每月有多个校外名家名师的学术报告,每学期有国外专家的专题讲座,并聘请海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硕、博士导师,以提升学生在外国文学文化功底、学术信息掌握、研究课题选择、英文规划写作和学术交流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并能与国际学界接轨和平等对话。2011年还与海外名校法国巴黎高等实践学院(EPHE)签署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2”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这不仅是我校唯一博士生层面的合作培养项目,而且这种培养模式在全国人文社科领域也十分罕见。进入该项目的博士生顺利通过两校联合答辩后,将同时获得两校各自颁发的博士学位证书。2017年6月9日,该项目首位博士生黄冠乔(导师为刘耘华教授)顺利通过两校联合答辩。宋莉华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姬艳芳于2016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项目也赴该校访学一年。

在社会服务方面,该学科法籍教师卢逸凡(IvanRuviditch)副教授于2015年创立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戏剧工作室,这是一个国际化的专业戏剧培训工作室。工作室致力于培养具备人文内涵与艺术修养的专业演员,并长期邀请国外专业戏剧专家为学员进行戏剧理论、声音、肢体等多方面的培训。工作室对全社会开放招生,现有的15名成员除了本学科硕、博士生为骨干成员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效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戏剧爱好者。经过三年建设,工作室已经具备公开演出的水准和能力,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在丰富上海观众戏剧和艺术生活的同时,成为中西方文化有机融合的独特的专业艺术剧团。

我们坚信,该学科会在新的时代把握住新的机遇,在国际化大潮中继续开拓创新,迎接新的辉煌!

06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简介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英双语国际学术刊物。2017年7月创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31-2148/I,国际刊号为ISSN2096-4897,季刊,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本以中英文双语为特色,以与国际学术界开展交流、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以文学和文化的跨民族、跨语言、跨学科比较研究为重心的正式刊物。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的前身——《文贝:中国比较文学英文学刊》丛书,由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奠基人孙景尧先生(1942-2012)创办,其编纂时间超过30年。《文贝》丛书发行之后,在著名学者杨周翰教授(1915-1989)、贾植芳教授(1915-2008)以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教授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它在国际上的声誉,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权威期刊《外国文学评论》等杂志处于同一水平线。当时一流的国际和国内学者,如钱钟书、季羡林、黄佐临、钟敬文、范存忠、杨绛、李赋宁、杨周翰,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前任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讲座教授吉列斯比(Gerald Gillespie)等都愿意在《文贝》上发表自己的论文。由于吉列斯比的大力推荐,它很快被纳入美国MLA索引。

从2012年起,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刘耘华教授接手主持《文贝》丛书的编撰工作。考虑到现时期中外学术交往上的时势巨变,刘教授将其从原来纯粹的英文集刊改造为中英双语学术丛书,力图使之成为国内外学者高水平、原创性之中国文化与文学比较研究的发表平台。该丛书多年来一直根据国际规范对编审环节进行制度化管理,严格实施双向匿名审稿制,已取得良好的学术口碑。所发表的论文,除已全部进入《中国知网》、超星学术等数据平台之外,还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致力于推助“中国文化走出去”,刊载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突出以文学和文化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向国外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高度的文学与文化多学科整合研究之原创性论文为其重心和特质,推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促进中西文化对话交流,努力以高水平、高质量、高品味的办刊声望来为汉语媒介的学术话语在国际学界争取一份受人尊敬的席位。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所依托的学术团队是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该学科点排名第一。学科梯队成员众多,科研实力雄厚,国际化程度突出,可为办刊持续提供高水准的学术支持。《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还邀请了国内外比较文学领域的一流学者担任刊物的学术顾问、学术委员和编辑委员,他们将在选题、组稿、审稿等方面为刊物积极出谋划策。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严格实施同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围绕这一制度,该刊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编审流程并努力付诸实践,同时希望借此来带动我国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学科,最终使之成为整个行业学术规范的一个标杆。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常设三大栏目:(1)“特稿”,积极追踪国际和国内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界学术前沿的热点问题;(2)“一般论文”,发表非专题性的优质论文,约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组织稿源;(3)“书评”,通过组织撰写严肃的、批评性的书评文章,来建设、表彰乃至引领我国学术的正派作风。此外,还发表比较文学年度报告、专题综述以及学术访谈。封二设为“ICL人物(Featured Scholar)”,每期介绍一位杰出比较文学学者;封三设为“新著推荐(New Books Recommendation)”,每期发布四种国内外比较文学研究新著的出版信息。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现已出刊多期,来自境外的作者约占总数的一半。不乏杰出学人,如国际著名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台湾知名学者李奭学等。该刊从创刊号开始即以国际优秀学术期刊作为自己的办刊标杆,在封面设计、版式安排以及注释规范等方面均以一流国际期刊的水准来要求,从形式、内容到标准都努力与国际接轨,力争办出有中国底色和特色的国际刊物。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布日期: 2021-02-26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