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下午2:00-5:00,由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上海师大中文系与《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ICL)编辑部联合提供学术支持的“国际比较文学跨学科论坛:中国的经学诠释学与德国的中国文学塑造”在腾讯会议平台圆满举行。此次活动分为三个版块:首先由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学科负责人杨乃乔教授主讲“中国的经学诠释学”主题研究;其次由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学科负责人范劲教授主讲“德国的中国文学塑造”主题研究;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则邀请到了浙江工业大学中文系主任王定安副教授、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姜哲副教授,以及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刘耘华教授、学科点郭西安副教授、姚云帆副教授、方頠玮副教授等校内外学者参加。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纪建勋教授主持,全国各地师生270余人在线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
在第一版块,杨乃乔教授以“从形而上学到存在论:论汉语学界对西方诠释学的误读”为题,围绕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的诠释学,以及汉语学界对德法学界有关论述的误读展开了他的讲座,对诠释学还原到西方学术传统做出本源性的追问。杨乃乔教授首先以相关从事文学理论与文学阐释学研究的学者大凡都会关注的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的理论谱系“Ontologische Hermeneutik”切入,通过海德格尔的著作及其英译发现“Ontologie”与“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是同位语的逻辑关系;随后,杨乃乔教授指出诠释学相关的同位语,即形而上学、存在论/本体论及“存在”等概念的翻译中存在的偏差,并由此衍伸到了汉语学界在诠释学中“理解”与“意义”的误用;最后,杨乃乔教授强调了文本与意义的问题,切不可以汉语语境望文生义。杨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深刻指出了中国学者对西方诠释学及理论的接受、征用与讨论,始终无法摆脱一种基于理论信仰上铸就的偏爱与误读。
在第二版块,范劲教授以“从主体的阐释到系统的阐释:以德国的中国文学塑造为例”,由早期海德格尔阐释学中因现象学还原不够彻底而残余的主体主义出发,向大家介绍了其近些年对于德国社会系统论的代表人物卢曼思想的翻译与研究;范教授强调卢曼走出了现象学的最后一步,将个体的阐释变成系统的阐释,阐释彻底脱离了主体的权能范围而成为系统的操作,他的世界与主体的连接概念不是此在,而是交流,交流会同时造成世界和主体,所谓的阐释不过是实现交流的手段;卢曼将交流的过程分成三个选择的行动,第一是信息的选择,第二是传达的选择,第三是接受或领会的选择,其中信息和传达的实现者是Alter,领会的实现者是Ego,Ego做出的选择将三个交流行动变成一个真正的操作,它才是促成交流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故接受者才是第一位的;随后,范劲教授细致地阐释了自己对于这一理论与通常的交流理论与日常经验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理解;最后,范劲教授以《肉蒲团》在德国的接受、德语区的李杜之争、德国的文学系统对孔子的塑造为例,分享了自己近些年对于德国系统中的中国文学阐释相关研究的心得。
在第三版块的圆桌讨论环节,纪建勋教授首先对前两个版块的内容进行总结,随后,在线参与论坛的十余位师生踊跃地向两位教授提问,两位教授也就诠释学与海外汉学、诠释学与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等若干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细致的回答。
问答环节结束后,杨乃乔教授、范劲教授、刘耘华教授、王定安副教授、姜哲副教授、郭西安副教授、姚云帆副教授、方頠玮副教授等校内外学者一同就此次论坛的主题开展了圆桌讨论,在场师生也通过文字互动与在线提问的形式积极参与。本次论坛历时近4个小时,学术氛围浓郁,为全体与会师生在云端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