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国际比较文学前沿研究:刘耘华:不同诗学的共同创生 ——“远程阅读”时代精神空间的建构

发布日期: 2019-10-12 阅读次数: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此次讲座属于上海师范大学一流研究生培养核心课程——《国际比较文学前沿研究》系列讲座

9月26日上午9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耘华教授在文苑楼1405室为到场的硕博士研究生带来了名为“不同诗学的共同创生——‘远程阅读’时代精神空间的建构”的学术讲座。该讲座属于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比较文学前沿研究”系列讲座之一,此次讲座由纪建勋副教授主持。

刘耘华教授以讲座题目中的关键词“远程阅读”(distantreading)为切入口,首先介绍了意大利裔美国学者弗兰克·莫莱蒂(Franco Moretti)对这一概念的解读以及这一概念在国际上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但刘耘华教授的目的不在于评判弗兰克·莫莱蒂“远程阅读”概念及其所引发的是非争论问题,刘耘华教授的重点在于试图以此为入口来探讨当代人文领域的知识人如何在“远程阅读”的境况下进行阅读和思考,如何借此来应对自我与他者、肯定与否定的无穷循环等问题,并进一步探索自我超越之路。

刘耘华教授认为现时代是一个“后印刷品主导的时代”(the ageof post-print domination)即人文艺术文献大规模数字化的时代。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远程阅读”日益成为现实,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外部”距离受到显著地压缩,但是外部计量距离的克服,并不意味着精神与价值层面上的“内部距离”的同步消失。刘耘华教授提醒我们,近年来的国际事件(如美、墨边境筑墙、英国脱欧等)反而凸显了原来隐而未彰的内部距离,因此在当代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地复杂与微妙,作为一个当代的人文学者不得不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回应。接下来,刘耘华教授分析了“远程阅读”给传统学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为首先芯片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它在人文领域的应用,造就了所谓的“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并且以台湾黄一农教授“E-考据学”的学术实践作为实例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分析,说明了“数字人文”给当代学术带来的巨大便利之处。紧接着刘耘华教授又进一步阐发了“数字人文”对传统学术格局秩序重塑的可能性影响,认为以前处于学术秩序顶端的文献学和古典学在“数字人文”的冲击之下,地位很有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挪移。与此同时,思想观念和学术个性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最后,刘耘华教授结合其学术专长,以比较诗学为例具体探讨了“远程阅读”时代新的阅读伦理及其方法论的建构。刘耘华教授认为“远程阅读”已将不同的诗学置于“面对面”(vis-à-vis/face toface)的境遇之中,那么在这一境遇中该如何处理好诗学自我与诗学他者的问题呢?刘耘华教授认为传统的西方式的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方式是很成问题的(如典型的黑格尔式的自我从其本身分裂出一个他者然后通过扬弃他者而形成新的自我),而现代西方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虽然想摆脱传统的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方式,但是仍然会在不自觉中落入西方中心主义或者东方主义的窠臼里面去。在思维方式上,大部分西方现代哲学家并未实现真正的、脱胎换骨式的转型。那么新的可能的思维方式在哪里呢?刘耘华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法国学者朱利安、美国学者埃里克·哈约特、法国学者利科等人的研究成果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这些学者虽然各有自己的学术畛域,但是通过通观他们的一些学术著作,我们会发现他们在思想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他们都质疑以西方为主导的思维框架,承认他者的独特的不可化约的价值,寻求与他者的真正的富有成效的对话,努力创造出多元共生的精神文化空间。整个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讲座后刘耘华教授还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整个讲座给到场的研究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布日期: 2019-10-12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