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郝岚,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首届教育世家”获得者、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市学科领军人才、天津市131一层次人才、天津市一流课程负责人。兼任哈佛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顾问委员会委员(全球26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等职。在《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等重要刊物刊载文章,且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或观点摘录。曾荣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优秀学术论文双年奖等多项。完成省部级项目2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近年研究领域聚焦于世界文学理论与实践、语文学与人文学学科史领域。近作包括《语文学与中国比较文学》(主编),以及随笔集《海外文学寻踪——读绘笔记》等。
内容简介:本书为补充国际学界世界文学理论的不足,尝试性提出“世界文学萌芽体系”的概念。作者认为在非西方的民族文学开始建构和面对世界文学的最初阶段,存在一个“世界文学萌芽体系”,该体系有三个特点:常常以世界主义之名、行民族主义之实;译介策略普遍较为随意;翻译文学选本常存在经典的错位和通俗化倾向。作者聚焦中国1896—1916年的汉译西方文学,以柯南·道尔、哈葛德、莎士比亚等作家之作品的汉译,以及林纾翻译小说的“拟古文体”等问题为例,对该体系及其特点进行了阐释说明。世界文学萌芽体系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系统性地看待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位移与关系,考察近代中国从几乎封闭的民族文学体系走向开放的世界文学体系这一过程中独特的文学现象和规律,修正西方学者主导的理论体系所带有的片面性,并为世界文学理论提供中国的经验,进而探索总结世界文学体系化进程中普遍的萌芽阶段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