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排序:
相关度
发表时间
每页显示:
10
20
30
50
文学与世界性想象:论《美国在心中》和《众生之一》中的离散再现和想象性世界主义
汪丽
2018, 1(3): 377-385.
关键词: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
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的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一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和学界的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式的菲裔移民作家的在美经历书写,同时也奠定了布洛桑在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的短篇小说《众生之一》作对比,试论布洛桑在《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的美国梦的虚幻性,以及世界性普世价值在一个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WASP)中对少数族裔的潜移默化影响和其实质性的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的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的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的这种同化性的"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一》里的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的困惑,并解释其在美遭遇的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的不过是一种世界性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性想象所勾勒出来的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在美实际经历的反照,揭示了菲裔等少数族裔在美的苦难遭遇和生命体验,同时也饱含了卡洛斯对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的一份期许和希冀。
医学人文,2019冠状病毒病与《全球化疗愈》:——唐园教授访谈录
唐丽园, 曲洋
2020, 3(2): 367-375.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210  刊出日期:2021-03-09
关键词: 医学人文, 全球文学, 2019冠状病毒病, 结构性暴力
作为当代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的领军型学者,唐园教授在环境人文、医学人文领域深入探索多年。其新近出版的专书《全球化疗愈:文学,宣传,关怀》是又一部医学人文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著作。该书就全球性疫情所产生的污名化,以及世界各国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因医疗资源分配不平等而产生的“结构性暴力”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文学以及人文学术作品能够使得我们对他人的痛苦与损失怀有同理心,并为灾难中的个体提供意义指向与关怀。在新冠肺炎全球肆虐的当前语境下,这一学术专著的出版无疑更具有特殊意义。在本次访谈中,唐园教授分享了本书的写作缘起,以及她对于医学人文领域研究趋势和新冠疫情的思考。
声音诗、语言诗、概念诗与乌力波——玛乔·帕洛夫教授访谈录
玛乔丽·帕洛夫, 冯溢
2021, 4(1): 149-159. doi: 10.19857/j.cnki.ICL.20214109
关键词: 声音诗, 语言诗, 概念诗, 乌力波, 当代美国诗歌, 玛乔丽·, 帕洛夫
作为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现代主义和当代诗歌批评家之一,玛乔·帕洛夫教授撰写了14本学术著作,其中最近出版的是《反讽的边缘:哈布斯堡帝国阴影下的现代主义》(2016),和近400篇论文。我非常荣幸地在2019年的CAAP会议上遇到了帕洛夫教授,当时她作了题目为《向后阅读诗歌:埃兹拉庞德《诗章》中的视觉和声音设计》的大会主旨发言。这次采访主要围绕诗歌的声音及其在诗歌中如何传达意义的重要性。从庞德在《诗章》中使用无声的中国表意汉字谈起,帕洛夫教授谈到了她对各种主题的独特理解,从声音诗、谐音翻译、乌力波到语言诗、概念诗和当代最新趋势美国诗歌。她认为,庞德使用中国的表意文字会使《诗章》中的意思丰富并增值,因为“一个表意文字可以传达正常书写中许多单词所能表达的内容”。作为长期研究语言诗歌的重要评论家,帕洛夫教授展示了她对语言诗歌与其后继者概念诗歌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她对数字化和多媒体时代的诗歌未来表达了自己的信心。同时,她还提供了对声诗的定义,举例说明了声音模式如何创造意义,并阐明了乌力波这一重要的诗歌运动。在采访的最后,帕洛夫教授回顾了她70年的诗歌评论家的经历,并谈到了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理解当代诗歌的重要性。
介之:《诗人的散文:帕斯捷尔纳克小说研究》
张磊
2018, 1(1): 142-145.
康开:《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英文)
崔潇月
2019, 2(3): 572-573.  刊出日期:2021-03-09
(美)艾朗诺:《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夏、赵惠俊译
侯梦琰
2022, 5(1): 193-196.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14
(美)玛乔·佩洛夫:《虚薄:一场微观诗学实验》
冯溢
2022, 5(1): 181-185. doi: 10.19857/j.cnki.ICL.20225111
康开:向西方介绍中国当代戏剧(英文)
崔潇月, 康开丽
2023, 6(4): 184-188. doi: 10.19857/j.cnki.ICL.20236413
娟:《“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以英语世界为中心》
陈婷婷, 王潇
2019, 2(1): 133-136.
威廉·福克纳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发生
李萌羽, 张悦
2023, 6(2): 64-86. doi: 10.19857/j.cnki.ICL.20236204
关键词: 威廉·, 福克纳, 中国新时期小说, 影响, 接受, 发生
新时期以来,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中国文坛引起了作家们的普遍关注,引发了“福克纳热”。从新时期作家对福克纳作品的接受来看,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与《我弥留之际》阅读面和接受度最高,其次是短篇小说《献给爱米的一朵攻瑰花》,《喧哗与骚动》在新时期文学中影响尤其深远。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天地对中国新时期“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的发生起了催化作用。一方面,它激发了新时期作家的现代民族意识和寻根情结,对新时期“寻根小说”在本土经验的表达、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反思以及文化根性的揭示等层面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以“世界文学”的视镜激发了新时期作家的现代民族意识和寻根情结,使其认识到文学惟有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并对其优劣进行现代性的审视和反思才能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意识流表现手法以及多角度叙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福克纳文体风格,这对新时期小说的“文体革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内化为新时期小说多声部叙事结构范式,深化了新时期文学的主旨意蕴。基于中国文化和语境的视野和经验,中国新时期作家的主体性选择使其在对福克纳作品借鉴中存在着接受变异,创作出了兼具“中国气派”和“世界性元素”的文学佳作。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末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