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物证优先:四重证据法与“玉成中国三部曲”
叶舒宪
2020, 3(3): 415-437.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01
摘要:
作为中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杰出代表的文学人类学一派,在最近十年来设计并完成的三大科研攻关项目,简单概括为“玉成中国三部曲”,其中包括《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2015)、《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2019)和《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2020)。伴随着2005年文学人类学派首次提出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论范式——四重证据法,迄今已经总结出以第四重证据为主的探索方向和研究策略,即“物证优先”原则。这就使得当今的中国文史哲研究者终于有条件走出文献知识的千年瓶颈束缚,真正践行“五千年中国”乃至“万年中国”的认知目标。本文通过梳理“玉成中国三部曲”成果在2015年以来陆续问世的过程,说明文学人类学派的新方法论之操作原理:将传世文献资料作为一重证据,将甲骨文金文等新出土文字材料作为二重证据,将口传文化、仪式展演等人类学研究特色资源作为三重证据,将考古发掘的遗址、文物和图像等作为第四重证据。基于四重证据法的立体性研究经验,在2010年提出“文化大传统”的全新理念,特指无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而探索无文字的文化传统的问题意识,自觉地引领研究者走出文献本位的传统研究窠臼,将文字书写传统视为后起的小传统,并将深度阐释文学与文化的目标加以理论化,即从文字文本研究朝向“文化文本”构拟的整体认识的创新之路。
作为接受文本的《易经》:一个现象学视域中的考察
窦可阳
2020, 3(3): 438-451.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02
摘要:
在《周易》经传接受现象中,作为接受文本的《易经》应该被看作一个典型的“言—象—意”的层级化生命存在,而不是一部“客观”的史书或卜筮之书。它联系着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却又不局限于形而下的实体性的存在,这些内容被物化为实在的文字符号与卦爻符号后,并不代表《易经》文本的完成。只有在接受者的解释过程中,由言及象,由象达意,实现一种生命体验的超越,才能实现《易经》文本的生命存在。它也不是一部封闭的、客观的文本,而是一部面向接受者开放性的、极富召唤性的文本。
比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维模式
冉启斌
2020, 3(3): 452-468.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03
摘要:
比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思维特征,它是通过主观桥接的方式在事物、现象之间建立联系的一种思维模式。阴阳、八卦等对事物的联结是比附的滥觞。在专门知识领域,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人体器官比附典型地反映了比附中的直接及直观对应关系。比附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中体现是以“五行”为中心的系列集合比附,形成了成建制的环绕立体式“比附云团”现象。比附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书法、绘画、武术、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体现。
晚清国家和反国家女权主义话语
王浪
2020, 3(3): 469-489.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04
摘要:
随着西方性别平等理念在晚清的广泛传播和女性教育的兴起,女权主义的发展和影响力前所未有。支持国家主义的秋瑾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早期的女权主义带有浓厚国家主义色彩,而且女性解放运动从属于国家解放运动。此论述没有考虑到何震支持的无政府女权主义。秋瑾宣传的国家女权主义和何震持有的无政府女权主义揭示了女性、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秋瑾和何震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展示了早期中国女权主义的内部矛盾,解释了中国女权思想的后续发展。本研究旨在展现晚清中国时期早期女权主义的全面、多元景观。
欧律狄刻的脸:马拉美音乐诗学的悖论
吴采奕
2020, 3(3): 490-506.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05
摘要:
本文由布朗肖的评论出发,论证马拉美看似矛盾的诗学可以比拟作希腊神话中吹笛手奥菲斯入地府去寻找爱妻的心路历程。如同奥菲斯深入地府,马拉美也曾梦想着他的音乐诗学可以提炼出隐秘的物质的精华。但也如同奥菲斯禁忌的回首摧毁了他的爱妻,马拉美发现这样的梦想侵犯了物质的神秘性,只会使物质彻底消失。本文前两节借由马拉美的散文诗和叔本华的音乐哲学阐述马拉美较少为人知的梦想:他希望能找出“等同于季节的音乐方程式”,把万物的核心收纳到一本书的炼金术。最末节论证马拉美的“空无”并非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在尝到禁忌的欲望的苦果后,紧紧拥抱着“空无”以保证不再侵犯、暴露物质的神秘性。
《大学》在俄罗斯的命运
科布杰夫
2020, 3(3): 507-518.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06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儒学经典《大学》最早在俄罗斯面世的拉丁语译本和此后各种俄语译本的命运流变,梳理《大学》在俄罗斯的翻译、影响和接受历程,探讨《大学》在俄罗斯的戏剧性命运,发掘、阐释《大学》多次成为俄罗斯社会发展中精神和社会政治斗争工具的实质内涵。
法国知识空间中的《西游记》:从耶稣会士到泰奥多尔·帕威
邬晗来
2020, 3(3): 519-532.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07
摘要:
本文旨在以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科学知识史角度来研究《西游记》在法国19世纪的知识空间里的位置。笔者追溯了从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到法国大革命后现代学术体制建立这一历史进程中,从传教士汉学到体制语文学的诞生,西方主体看待中国的目光形成的经过。自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传教以来直到19世纪初,欧洲的知识的范式逐渐形成,在其中解释自然发展(以林奈和布封为例)和研究人类精神(以孔狄亚克和孔多塞为例)的知识互相交织,乃至于在两者间难以画出一条清晰的界线。另一方面,王权和教权也逐步让位于相对独立的学术机构,从而提高了知识的形式化程度。西方首位体制汉学家雷慕沙的法兰西公学院就职演说就是上述现象的一个例证,该演说说明了当时的汉学知识正是处在如此的自然—人文知识型中。而以首位注意到《西游记》法国东方学家泰奥多尔·帕威为代表范例,笔者着力于揭示法国汉学界对于该小说的认识是如何被安置在19世纪法国的人文科学的整体场域里。在这个为历史进步论(人文知识)和科学人种观(自然知识)的思想所占领的场域,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被这两种主流思想排挤到了宏伟的知识地图的边缘地带。在对这段历史的叙述中,值得注意的不仅仅是知识话语的流通而衍变,也应该包括王权和教权的起落和学术体制的建立。
木心:当代作家之外的作家
姜玉琴
2020, 3(3): 533-542.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08
摘要:
木心是一位比较有争议的作家。他那种温文尔雅、轻声细语的叙事方式使不少人觉得不适应。木心的创作一方面延续了中国文化中的雅文化传统以及道家哲学中的一些思想,另一方面也深受欧洲文化中的绅士文化的影响,即中西方两种以体现内在人文修养为主导的文化在其创作中得到了统一,这就使他的文学作品在精神彰显,以及风格表达方面都呈现出另一种特质。
从赛博空间电子宠物到后人类时代的“独体”——《她》的精神分析解读
王铎翔
2020, 3(3): 543-554.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09
摘要:
斯派克·琼斯的电影《她》讲述的是一个人与人工智能语音系统恋爱的故事。人与人工智能的对立,是后人类时代主体性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当用拉康—齐泽克精神分析学派的主体理论对其进行解读时,男主角西奥多作为主体一方面在后人类的第一个症候“对趋同的恐惧中”成为“独体”,一方面又在第二个症候“对差异的恐惧中”体验着去在地化的原乐。西奥多面临着女性化原乐与两种“无性的融洽”的实在界,他在自反性的询唤—主体化中感到羞愧。在电子宠物与电子客体的对比中,前者在其不满足的主体面前是匮乏的,而后者则以女性原乐化的技术给其男性结构化的主体提供了过量的满足。最后,后人类两个悖论性症候的难题可以用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进行化解,问题本身其实已是答案,两个症候敦促着我们不断调整自身,不断在趋同和差异之间寻找平衡点。
访谈录
批判理论、比较文学及理论对话——齐马访谈录
赵冰, 张聪, 齐马
2020, 3(3): 557-564.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10
摘要:
作为德语世界批判理论、社会学美学和比较文学最雄辩的声音之一,彼得·齐马自37岁起任克拉根福大学比较文学讲座教授,他所领导的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比较文学研究理论视野开阔、不拘一格。齐马教授在反思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及法国学派的方法、经验的基础上,致力于建构现代比较文学的“德国模式”。在本次采访中,齐马教授分享了他对批判理论、社会学美学、比较文学等领域的看法,解释了自己如何试图通过赋予批评理论和世界文学以社会符号学基础,实现对它们的重建。他还将阿多诺和布迪厄并置于文学市场的共同语境中,展示了他在不同理论间进行对话的尝试。
书评
王德威、季进编:《世界主义的人文视景》
孙连五
2020, 3(3): 567-570.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11
摘要:
叶纹:《未来往事:当代中国的文学期待与终结》
谢丹凌
2020, 3(3): 571-573.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12
摘要:
黄金城:《有机的现代性:青年黑格尔与审美现代性话语》
汪尧翀
2020, 3(3): 574-580.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13
摘要:
孟庆枢:《回声·镜鉴·对话——中日文化与文学》
刘研
2020, 3(3): 581-586.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31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