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7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图像与典籍里的中日文化
李杰玲
2024, 7(3): 5-8.
摘要:
古典文学中的“舍身弃子”——以孝顺与舍身的映射意义为中心
荒木浩
2024, 7(3): 9-40.
摘要:
《今昔物语集》中的忠明跳落谷底不死的故事、佛典中萨埵王子舍身饲虎的故事和波罗国的须太那太子布施等的故事,呈现出东亚世界独特的佛典传播与接受史。佛教在印度形成时,“孝”的思想是不存在的,而传播到中国后,在中国的思想里,“孝”与“恩”的思想深深扎根,佛教思想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因此带上孝顺与报恩的思想。从儒教的伦理来看,萨埵王子的舍身饲虎是“不孝”的。《三宝绘》须太那太子的故事强调了须太那太子出于对母亲的依恋才回国,传播了孝顺的观念。日本通过各种孝子故事接受中国的孝顺和报恩的思想,通过对《源氏物语》古注如《紫明抄》与《河海抄》等相关资料的分析,可知日本在接受从中国传来的佛教思想时,试图协调孝顺、报恩与印度佛理的冲突,在这一思想背景下,出现了为父母牺牲的孩子不会真的死去,还会得到意外的祝福这样的孝子故事,这一孝子故事融入了日本的文化。
“天曹地府祭”形成考——以《今昔物语集》为起点
增尾伸一郎
2024, 7(3): 41-57.
摘要:
天曹地府祭不仅在平安京流行,也在东国流行。其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治乘年间。其目的有治病和消除天变引起的灾祸,也有为了打胜仗的,可见目的的多样性。天曹地府祭往往与泰山府君祭同时举行,二者关系密切。天曹地府祭与泰山府君祭有八位共同的祭神,10世纪初期形成的泰山府君祭是在六道信仰的基础上再编而成的。在古籍文献中,天曹地府祭的“曹”被写成“曺”,“曺”作为“曹”的异体字可以追溯至中国的典籍,“曺”与“甲胄”的“胄”字体类似,阴阳家据此创设使用“曺”字,以显示其神秘和权威。从《今昔物语集》《冥报记》等文献可以看出,天曹地府祭的形成得益于中国的典籍,与汉文文献在东亚的传播有很大关系。
东亚的“圣母”信仰与山之道教——碧霞元君、娑苏、大比留女
须永敬
2024, 7(3): 58-69.
摘要:
本文着眼于中世东亚同时存在的、称为“圣母”的山岳女神,用宏观的,并且是俯瞰式的视角来考察东亚世界可能拥有“共同”的宗教经验。“圣母”这一尊称在亚细亚广泛存在,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宋代碧霞元君“圣母”尊称的影响,但不同的“圣母”信仰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日韩的“圣母”有共同的虚舟传说。另一方面,中韩的“圣母”都是山岳女性宗教者。本文通过考察指出日韩“圣母”信仰内容上的差异,源自日韩对道教信仰的不同接受,又由于日本山岳信仰中有“女人禁制”,所以不存在女性信教者,这对日本接受道教信仰有一定的障碍性的影响。
论樋口一叶小说的卷首插图与文中插图——从插图与作者一叶的关系说起
出口智之
2024, 7(3): 70-84.
摘要:
樋口一叶是近代文学第二代的代表作家。樋口一叶发表的连载小说有许多有卷首插图和文中插图,她常常为小说插图而给插画家一些指示和构思。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可知,作家在执笔过程中,作品会与原来的构思产生不同,而产生不同之前的构思则会保留在插图中。有时,一叶早在小说写好之前就已经通过草图对插画家提出自己的构思和要求,但在写作过程中却把原来构思的场景删除了。有时,插图和连载的小说并不完全相符,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小说和插图同时被读者接受,插图画上小说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猜想,如此就可以起到双重的审美效果,在小说中省略而在插图中做出暗示这一方法在江户时代时不时被用到。在当时的文学界,作家在创作时不能仅仅考虑遣词造句,还需要考虑具有画面感的故事情节,如果不把插图和小说文字结合起来看的话,就无法正确把握作家创作的全貌。
《训蒙图彙》诸版再考
石上阿希
2024, 7(3): 85-104.
摘要:
日本最早的插图本百科事典《训蒙图彙》(日本宽文六年,1666)是由京都的儒学者中村惕斋(1629—1702)按照《三才图会》的部类,把丰富的内容进行分类,省略文字,加上精美插图而成。这样的编排便于读者根据名称和图形来检索,也便于阅览,给此后的插图事典以很大的影响。小林祥次郎搜集整理的文献有国会图书馆本、国立公文书馆本、东京大学综合图书馆本、横山重本这四种。本文在此基础上整理和分析了十一种全本,并且详细比较分析了其中五种不同的版本。华丽的手工着色本《训蒙图彙》刊行后,出版商从中看到了高额的价值,将其刊行,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另外,为了更多的读者购买,也为了更便于阅读,出版商缩小插图,加上详细的解释再版刊行。《训蒙图彙》刊本丰富,各具特色。
可视化的日本史——以插图编年记为例
木场贵俊
2024, 7(3): 105-117.
摘要:
从古代流传下来许多编年体史书,无论是作为国家大事来编定的六国史,还是私人撰写的史书。这样的编年体史书,到了江户时代被作为商品来出版和销售,出现了许多迎合民间需求的特点,比如增加插图。用插图来表示历史事件的“插图编年记”,可以使历史事件视觉化和表象化。《新补倭年代皇纪绘章》(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正德三年癸巳改正年代记新绘抄》和《新补倭年代皇纪绘章》(立命馆大学图书馆藏)就是插图编年记,记录的内容包括政治事件、事件的原委、灾害、吉祥、怪异等的事情,还有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传说。在插图编年记中,有关于吴越争霸等中国历史故事和插图。插图编年记中还特意在最后留出几页空白的纸张。这样做,是为了让读者记录此后每年发生的事情。如此,插图编年记达到了强调读者自己也是历史性的存在的目的,并且暗示和鼓励读者参与编年记的编写。
论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历时性联系——以中国海南岛为例
梅崎昌裕
2024, 7(3): 118-127.
摘要:
人们的生活肯定难免改变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自然和人类生活不仅是相互关联的,也是独立的。本文根据2000年在海南岛五指山黎族地区所作的关于自然环境、农作物、居民生活、食品与传统的黎族文化的田野调查,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联,并就野生资源利用的规范进行历时性的探讨。中国整体实行环境保护的政策,同时,旅游开发灵活地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五指山丰富的药草体现了环保政策与自然经济价值开发的协调。五指山附近野生的和人工培植的药草有很多,有偿获取这些药草的人,有偿转让其获取权的人,还有山中捕获猎物出售的人,三者之间在历史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范。环境历史学与人类生态学的研究需要结合过去的文献记载和当下的田野发现来进行研究。
评论
新中国成立30年的中国比较文学
纪建勋
2024, 7(3): 128-148.
摘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在这个特殊时期,依旧有部分学者以赤子之心在孤独中负重前行,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赓续做出了贡献,创造了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因此,在所谓“沉潜期”内进行的研究即使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不应被忽略。譬如处于“沉潜期”的中国比较文学,整体而言缺少系统论著,但在中印以至东方各国文学文化关系这一研究领域,以季羡林、吴晓铃、常任侠为代表的学者及其论著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缺陷有所弥补;而虽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受到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港台地区的学者们极力将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复兴发展,积极将中国比较文学纳入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对话与互动;本时期内中俄文学文化的交流也值得重视,尤其鲁迅与俄苏文学的专题研究产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翻译领域,傅雷和钱锺书等人在翻译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成为这一时期比较文学一抹惊艳的亮色。这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值得我们今天在推进国际比较文学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工作中予以好好发掘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