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从京剧《赵氏孤儿》说开去:中国人忠诚观考察
郑国和
2020, 3(4): 605-635.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01
摘要:
中国学者中存在着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忠诚观截然不同:中国人的“忠”因有“仁”这一天平的裁量因而是相对的,而日本人的“忠”是无“仁”之“忠”因而是绝对的。本文的考察从1959年京剧《赵氏孤儿》出发,旨在检验此观点关于中国人忠诚观的部分是否成立。考察显示,虽然就1959年京剧《赵氏孤儿》而言该观点成立,然而当我们的视野转向历史文献、《赵氏孤儿》舞台的演变、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忠诚观等诸多方面时,发现该观点不仅不能成立,而且妨碍我们正确认识现代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学与忠诚观相互交织激烈碰撞的种种现象及本质,因而是极其有害的。然而该观点最大的问题却是其鼓吹的如下刻板成见:即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忠诚观扎根于各自的民族性格之中,从来如此,将来也不会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该观点其实不啻于一个类似“日本人论”的“中国人论”,必须对其加以批判。
阿基琉斯与苏格拉底教化
魏朝勇
2020, 3(4): 636-650.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02
摘要:
荷马史诗所塑造的英雄阿基琉斯,在古希腊伦理教化中一直是城邦青年的楷模。但在柏拉图《理想国》中,哲人苏格拉底尤其批判了荷马的阿基琉斯。阿基琉斯身上的始源人性和爱欲激情,对于苏格拉底培育“美丽城邦”的护卫者非常不利。批判阿基琉斯的“属己的爱”,倡导对“存在真理”的热爱,就成了苏格拉底哲学教化的使命。然而,苏格拉底尽管在言辞上充分论证了“哲人成王”的“美丽城邦”的建构,但他最终放弃了在大地上实现它的期望。这一姿态也表明,苏格拉底对于政治生活中的英雄阿基琉斯进行哲学化改造,最终不可能是成功的。苏格拉底对于阿基琉斯的哲学批判,彰显了哲学真理与政治人性的紧张,从而也从另一层面告诫我们:需要警惕哲学真理对于政治生活的伟大欲求。
“一切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与我们
张沛
2020, 3(4): 651-662.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03
摘要:
莎士比亚的作品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并展现了具体的人物和情景,但它们并不为任何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阶级、利益集团、意识形态而写。莎士比亚志不在此:作为“一切时代的灵魂”,他关注的是具体情境中的普遍人性--即便是他政治意味相对明显的英国历史剧和罗马剧,也是如此。认为他的作品是某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阶级、利益集团或意识形态的传声筒,为文学背书或是世俗政治的神正论等思想的,是对莎士比亚文学意义的严重误解乃至亵渎。文学兼容并包而随物赋形,固非单纯美好的“华屋”或“在水一方”的桃源秘境,但它自有根基和家门;研究文学而忽略文学本身——语言、文本、阐释传统--有可能导致沦为观风望气、逢迎当道和“阉然媚于世”的肤浅研究,对此我们须有足够的反思和警惕。
双重爱默生:诗性写作与哲性思考
余静远
2020, 3(4): 663-681.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04
摘要:
美国19世纪作家爱默生身兼数种身份:他既是一名演讲家、随笔作家、思想家、诗人,早期还曾经是一名传教士。想要明确界定爱默生的归属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他的写作糅合了多种风格。熟稔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爱默生,在他的写作中既采用了希腊式的写作风格,即诗性的感知、表达和形式,诗性的感知需要调动诗人的直觉、灵感和想象,诗意的表达需要借助象征的语言和随笔类不拘的形式,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爱默生又以基督教的传统为内容基调,即重视哲思和道德说教,他相信宇宙间存在一种“道德法则”,维持着宇宙的和谐;个体也具有天生的道德本性和心灵。这篇论文重点分析爱默生文章中的这两种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两者在爱默生的写作中并不互相冲突,相反,两者互为补充,诗性的写作风格在情感维度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而哲性的思考在理性维度保证了文章的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爱默生可被称为诗性哲学家。
郑敏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
刘燕
2020, 3(4): 682-700.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05
摘要:
“九叶派”诗人之一郑敏是百年现代汉诗的亲历者。作为一个承接20世纪40年代与80年代两个时期的女诗人,郑敏成为英语学界获得较多关注的当代作家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其诗歌逐渐得到了海内外学者、翻译家、汉学家的译介与研究。本文以郑敏诗歌的英译为个案,梳理了她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语境、传播方式与学术评价等,以此探寻中国现代诗歌在海外译介与传播的有效策略。
20世纪中越两国文论现代转型进程的比较研究
吴越环
2020, 3(4): 701-711.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06
摘要:
20世纪是中越两国文学、文论的重要发展阶段。回顾东方文论体系,中越两国文论通过接受西方文艺理论并不断本土化的过程,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其获得的成就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越南都非常丰硕,为中越两国文学踏上现代化历程打好了基础。本文选择20世纪中越文论最为核心的两大问题,即中越两国文论的现代化转型及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越两国的接受与发展,进行探索,希望通过比较研究指出中越文论在形态及历史演变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重新认识中越两国文论关系及各国文论的民族特色。
年度报告
主持人语
纪建勋
2020, 3(4): 715-715.
摘要:
亮点与增长点:2018年末——2020年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秦立彦
2020, 3(4): 716-721.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07
摘要:
中外文学研究这一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领域,2018年末至2020年之间继续深化。本文全面概括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分辨其中的走向与亮点,如语境化、多样的翻译实践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研究等。
中国比较诗学研究动态(2018—2020)
唐珂
2020, 3(4): 722-728.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08
摘要:
近两年来,比较诗学学者致力于破除旧有的东西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剖析“比较”所预设的“同”与“异”之下的复杂面向,在古今跨学科对话中思考文艺的本质与生成方式,亦有从“元诗学”的维度反思比较诗学本身的范式与方法。这些成果的共同特点是面对西方学术话语与主流思想不盲从,而注重中国诗学理论的话语构建,在中西方互识互鉴中较之以往体现出更加清醒的主体意识,以及对本土与异域诗学理论的双向反思。
“中国”“文学”“初心”映现:2018—2020年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回顾
赵周宽
2020, 3(4): 729-735.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09
摘要:
中国文学人类学2018—2020年的研究,延续了该学科跨学科的抱负和开疆拓土的魄力,并在更深的思想意义上重回“中国”立场和“文学”关切,实现了对于本学科核心理论关切的本质回归,“中国”和“文学”得到更立体的理论刻画。中国文学人类学重回“初心”,站定中国立场,展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立意识。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中国科幻文学研究的新发展(2018—2020)
吕超
2020, 3(4): 736-741.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10
摘要:
2020年间,中国科幻文学研究在前期燎原之势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获得了蓬勃发展。各类科幻活动层出不穷,新建了一批科研机构和刊载平台,涌现了大量优秀学术著作和论文,并荣获多项国际大奖。此间有四项突出的成绩:刘慈欣及《三体》研究、资料出版和数据库建设、人工智能议题、对新冠疫情的学术回应。它们不仅证明科幻研究的“破圈”趋势日益明显,更体现出科幻学者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
回向原点的发展:海外汉学和华文文学研究双年度报告(2018—2020)
余夏云
2020, 3(4): 742-750.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11
摘要:
近两年的海外汉学研究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通过回向原点的方式,持续校正学科形态,明确学科立场,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这种纵深化、细节化的研究方式,也带来了诸如对整体性关注不够的问题。借由新兴的数字人文研究方法,这一问题可望得到有效解决。
东方文学研究的新动向(2018—2020)
曾琼
2020, 3(4): 751-757.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12
摘要:
本文总结和论述2018年以来我国东方文学研究的特点和走向,尤其注重日本和韩(朝)文学之外的成果,认为东方文学学科意识增强、注重原典研究、拓展了研究领域、恰当运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是这期间东方文学研究的主要新动向。
中国翻译研究双年度报告(2018—2020)
郑晔
2020, 3(4): 758-768.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13
摘要:
本文梳理了2018年至2020年中国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发现口笔译过程研究比重较大,翻译研究运用新技术的特点显著,实证研究增多。学界在探索新研究视角的同时,并未忽视对少数民族文学或方言文学的译介研究。新冠疫情的爆发促使应急语言服务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书评
王国军:《粉墨威仪:清初戏曲中的衣与人》
王安
2020, 3(4): 771-773.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14
摘要:
本·哈钦森:《比较文学简论》
王志希
2020, 3(4): 774-779.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15
摘要:
赵小琪,张慧佳,徐旭,孙培培:《中国现代诗学导论》
燕世超
2020, 3(4): 780-783.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16
摘要:
童明:《现代性赋格:19世纪欧洲文学名著启示录》
许志强
2020, 3(4): 784-786. doi: 10.19857/j.cnki.ICL.20203417
摘要: